黨的二十大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重要指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
從歷史維度來看,工業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是每個國家實現國富民強、民族振興的重要過程和手段。縱觀四次工業革命,每一次革命都帶來了新的通用性技術擴散應用和生產方式變革的重大機遇,推動了人類社會飛躍式發展。
由黨創辦,與國同行,南京理工大學的發展始終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緊密相連,學校有能力也有責任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新征程中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準確把握新發展目標,深刻認識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方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工業化的本質是實現產業的產品化、規模化、標準化和專業化。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前提、基礎和動力,沒有強大的工業,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就難以實現。新型工業化是工業現代化發展的方向,對于我國這樣的大國而言,推進新型工業化意義重大。
通過對比新舊工業體系可以發現,舊工業體系體現的是對“土地、機遇、勞動力和資本”的占有性,而新工業體系更加注重發展“工業經濟、知識經濟和數字經濟”,有著巨大的潛力,蘊藏著無限的新動能。
面向新型工業化變革對未來拔尖創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學校守正創新,致力于培養基礎知識寬厚、專業能力扎實、德才兼備、求真務實,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競爭力,敢于跨界創新,能引領未來學術和行業發展的“工程精英、社會中堅”。學校傳承“忠誠國防事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紅色基因,堅守“為黨育英才,為國鑄利器”的使命擔當,通過持續提升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能力,走出了一條具有南理工鮮明特色的育人之路。
準確把握新發展要求,深刻認識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格局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舉措。
當今世界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蘇、分化發展,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新時期世界走向共贏提供了中國方案。
學校緊抓合作辦學良好契機,大力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與英國的牛津大學、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德國的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俄羅斯的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等150多所國(境)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現有國家級、省部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3個,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學校還與俄羅斯的門捷列夫化工大學共建國際創新實驗班,與白俄羅斯的戈梅利國立大學共建孔子學院。面向新發展階段,學校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準確把握新發展模式,深刻認識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要求。
科技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核心驅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制造業大省江蘇時提出了“四個新”的要求——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實現新提升。其中,科技創新排在了首位。
在科技創新成為國家之間競爭的主戰場和制高點時,構建健全高效的創新體系和提升關鍵領域創新能力成為新型工業化的重要任務。學校主動對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為國防自主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學校以現有的1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75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哲社基地)為依托,承擔了一大批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產出了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發明了世界領先的全等式模塊裝藥技術;作為總師單位研制的某型車載炮武器系統亮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并列裝部隊;首創復雜裝備系統動力學快速計算方法;合成了國際首個室溫下穩定存在的氮五負離子鹽,成果在《科學》《自然》等世界知名學術期刊發表;發明了高溫PST鈦鋁單晶,攻克了鈦鋁合金室溫脆性大、服役溫度低兩大國際性難題;研制出國內首個固態圖像增強器件和紅外圖像信號處理專用芯片,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可以自主研制和生產同類器件的國家……
學校將堅持“強勢工科、特色理科、精品文科、新興交叉、醫工結合”的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思路,聚焦國防現代化急需學科專業領域,對標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要求,進一步依托大團隊、大項目、大平臺,持續推動科教融匯,將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形成有組織的科研和教學。
準確把握新發展路徑,深刻認識推動制造業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選擇。
制造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脊梁,現代制造業是推動工業化進程的引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質,就是要以制造業構造高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產業載體,以技術化、智能化、集成化、數字化的發展趨勢為方向,以提高生產力水平為標準,為增強綜合國力提供基本保障。
學校堅持國防特色發展,發揮兵器與裝備、信息與控制、化工與材料三大特色學科群優勢,調整優化專業布局,應對新軍事變革與挑戰,服務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新建網絡空間安全、智能制造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等新專業,將信息化、智能化等新興技術與傳統武器和彈藥技術交叉融合,轉型升級機械、能動等傳統專業,優化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卓越工程人才專業新結構。
學校與南京市共建長三角智能制造與裝備創新港,以及南京智能仿真技術研究院等9家新型研發機構,主動對接產業需求,與中國兵器、中國電科等行業企業合作進行雙創人才培養,以“互聯網+”產業賽道、“揭榜掛帥”專項賽等為載體,在解決企業實際難題中增長才干,產出具有極強應用性和服務性的落地式成果,匯聚企業優質雙創資源,加快推動優質成果轉化。
準確把握新發展成果,深刻認識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追求。
雖然我國已經具有堅實的工業基礎和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但總體上看,我國工業依舊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自主可控能力仍有待提升,工業大而不強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觀,正處在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低消耗化、高附加值化等方向,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追求。學校圍繞國家戰略,不斷凝練拓展學科專業領域,支撐行業產業轉型升級。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集成電路等新興交叉前沿領域,建實建強智能制造學院、微電子學院等7個新學院。在新材料、生物制藥、科技互聯網等產業,學校共培養了百余位領軍人才。
準確把握新發展依托,深刻認識培養新一輪工業革命急需人才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使命。
推進新型工業化,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亟須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體系,培養有能力應對變化、塑造未來,多元化、創新型的卓越人才。
學校大力推進“強基拓新”創新人才培養改革,深入實施以個性化培養、多元化發展為特征的“321”人才培養方案,切實保障不同類型學生的發展需求,實施“一人一方案”。重構“基礎+進階”課程模塊,打造學科特色鮮明、適應新形勢人才培養需要的“名師—名課—名教材”課程體系。跨學科建設錢學森學院,培養“研學融合”的工程科學家,實行全程化導師制和個性化指導,實現全鏈條研究能力培養;針對國防科技領域的“卡脖子”問題,設立“鼎新創新人才班”,以院士、國家級人才組建導師團隊,開展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本博貫通式自主培養。
面向以智能化為核心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學校將持續培養大量服務國家戰略、支撐構建新工業體系的拔尖創新人才,穩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工程技術、職業素養、溝通能力、團隊管理等全維度能力,形成研究、設計、開發、實驗、生產、操作、應用等全過程能力。
不是因為有目標而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有目標。推進新型工業化需要高校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久久為功,持續發力,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智力和動力支持。面向未來,學校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實現新型工業化、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27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