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政府官方統計數據以來,日本“不登校”兒童人數基本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
■日本“不登校”現象存在多年,折射了經濟社會變化背景下日益嚴重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應該給予兒童充足的時間進行自我調整和自我認識,幫助兒童達到內心的平和,為再次回到學校積蓄力量,并最終實現社會自立
■心理健康教育項目能有效降低輟學率,提升教育成效。為中小學配置一批具有實踐經驗的心理咨詢教師,對有“隱性輟學”傾向的兒童做到早期發現和積極支援
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的最新定義,“不登校”是指由于心理、情緒、身體或社會等原因,兒童不去上學或者即使有意愿上學但不能上學,每年有30天以上學校缺勤的情況,其中不包括疾病、經濟原因和新冠病毒感染等導致的長期缺勤。“不登校”問題由來已久,一直是日本政府力圖關注的問題。概念上與“學生拒學”行為有相通之處,其對策或對應對中小學生拒學難題有所啟發。
日本“不登校”兒童人數逐年遞增
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日本就出現了非經濟原因導致的學生拒絕上學的現象。日本教育界一直嘗試將這一現象概念化。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的“學校恐怖癥”、60年代的“登校拒否”,到了80年代末,“不登校”的說法終于固定下來。
自有政府官方統計數據以來,“不登校”兒童人數基本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首次統計年份1991年的“不登校”兒童人數合計6.68余萬人,而到了2000年,“不登校”兒童人數已經翻倍,達到13.43余萬人。此后“不登校”兒童人數基本保持平穩,部分年份略有下降。2013年至2022年,“不登校”兒童人數連續10年持續增加,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不登校”兒童人數由2019年的18.13余萬人增加至2022年的29.90余萬人,占在籍學生總數的3.2%,“不登校”兒童的總數和增幅都刷新了歷史紀錄。
“不登校”問題蘊含兒童心理危機
“不登校”問題是伴隨日本學歷主義、低欲望社會、格差社會等現象出現的兒童心理危機。“不登校”問題最早出現時,正值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期,學歷主義備受推崇,“教育內卷”之風由此盛行并成為“不登校”問題日益惡化的根源。隨后,泡沫經濟背景下“冰河期世代”面臨的就業困境使日本年輕人變得消極和頹廢,長期處于無欲無求、沒有干勁的低欲望狀態,而格差社會的加速也讓這種社會心理危機逐漸蔓延到中小學生群體。
日本文部科學省每年都會對兒童“不登校”出現的原因開展問卷調查并作出相應分析。截至2013年的統計表明,包括師生關系、朋友關系和家庭關系在內的人際關系是引發“不登校”問題并使其持續的主要原因。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網絡和游戲等逐漸打亂了兒童正常的生活節奏和生活習慣,成為“不登校”的危險因素。在2014年至2022年的調查中,不安、沒有力氣、生活節奏被打亂等因素成為兒童“不登校”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不登校”的原因也在發生變化。
2016年,日本頒布《教育機會確保法》,首次明確規定,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將支援不上學的學齡兒童,且強調了“不登校”兒童休養的重要性,由此學校作為學習場所的功能相對弱化,監護人和學生對學校的認識也隨之變化,導致“不登校”人數增加。近年來,新冠疫情導致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節奏變化,人際關系疏離帶來的內心不安等,導致學生上學積極性受挫,均成為“不登校”人數攀升的重要因素。
實施中長期支援解決“不登校”問題
日本文部科學省秉持防患于未然,早期發現、早期支援的原則,探索多樣化學習方式,關注兒童心理健康,面向“不登校”兒童實施中長期支援,嘗試解決“不登校”問題。
早期發現和支援有“不登校”傾向的兒童。通過對“不登校”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日本教育界逐漸了解了不同階段“不登校”問題的特征,且針對“不登校”兒童初期表現,以期做到早期發現、早期干預。例如,通過《兒童理解與支援檢測表》,積極掌握兒童“不登校”傾向,同時通過家訪了解兒童家庭環境和監護人養育態度,最終家校聯合制訂“不登校”兒童個別指導計劃。此外,日本文部科學省通過中小學生“一人一臺電腦”政策,推廣心理健康觀察機制。學校通過數據平臺隨時了解并記錄兒童身心狀態變化,為“不登校”兒童提供有針對性的早期幫助。
關注兒童心理健康,提供中長期心理健康服務。根據日本《教育機會確保法》,對“不登校”兒童的支援目標,不僅是促使其再次“登校”,還應幫助其把握自身職業發展路徑,最終實現社會自立。因此,對“不登校”兒童需要提供中長期支援,使其掌握溝通和社交能力,找回自我認同感,養成基本生活能力。為解決“不登校”兒童在學校和家庭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疏離、不安和無力感等問題,日本文部科學省為學校配置了心理咨詢師和社工,并為教師和相關工作人員制訂培訓計劃,提高其應對“不登校”問題的專業度,以期更好地為“不登校”兒童提供咨詢和幫助。近年來,日本政府還力圖完善教育咨詢制度,推動設立教育咨詢機構。
保障“不登校”兒童教育機會多樣化。對于已處于“不登校”狀態的兒童,日本嘗試提供多樣化的教育途徑。目前主要有“不登校”特例校、夜間中學、教育支援中心和“自由學校”等形式。“不登校”特例校根據“不登校”兒童的實際情況設置彈性課程標準,在保證一定學年總體學時的基礎上,適當刪減不同科目的學時。夜間中學在解決“不登校”問題和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化、義務教育形式多樣化等方面也發揮了作用。教育支援中心則旨在為學生免費提供個性化學習和咨詢服務。此外,日本文部科學省還嘗試設立校內教育支援中心,以便有“不登校”傾向的兒童在不想走進自己班級時,可以選擇在校內教育支援中心學習和接受輔導,或者通過線上方式進行同步學習,以逐步適應學校生活。
日本“不登校”問題引發教育思考
日本為解決“不登校”問題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有一定啟發。
要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全民對諸如“不登校”之類的問題形成全面的認識。日本對“不登校”的認識經歷了從“異常兒童的異常行為”到“每一個孩子身上都可能出現的現象”的過程,認識不斷深化。簡單定義且存在很大程度的偏見,可能導致兒童缺乏及時和專業的心理疏導。
校家社需要充分認識“勸返復學”的利弊,并積極探索多樣化學習制度。日本對“不登校”兒童的支援視角已從最初的“登校刺激”轉變為“為了將來的社會自立”。目前日本實施的多樣化教育側重點也在于,能否適應兒童能力,培養其社會自立的基礎,使其度過豐富的人生。對處于初期和中期階段的“隱性輟學”兒童,家庭和學校應避免過度“勸返復學”而引起兒童內心強烈的不安和反抗。相反,應該給予兒童充足的時間進行自我調整和自我認識,幫助兒童達到內心的平和,為再次回到學校積蓄力量,并最終實現社會自立。
營造良好校園氛圍,積極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研究顯示,心理健康教育項目能有效降低輟學率,提升教育成效。營造溫馨的師生關系和良好的校園氛圍,有助于兒童在萌生脫離學校教育的想法時,可以及時向班主任或者學校發出求助信號。同時,要增加政府主導的校外心理咨詢機構數量,為中小學配置一批具有實踐經驗的心理咨詢教師,對有“隱性輟學”傾向的兒童做到早期發現和積極支援。
(作者單位系教育部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備案中心四川師范大學日韓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30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