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資源,而實現人才引領驅動需要教育優先發展。高等學校要通過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服務國家創新發展。高等學校自身辦學水平的提高,也離不開廣大教師的創新貢獻,因此需要真正實現人才引領驅動。
教育與人才緊密相連,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振興教育。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教育部分的標題就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并進一步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強自立、人才引領驅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實現人才引領驅動需要教育優先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更加凸顯了人才引領驅動的緊迫性。高等教育與創新的聯系非常緊密,高等學校要通過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服務國家創新發展。高等學校自身辦學水平的提高,也離不開廣大教師的創新貢獻,因此需要真正實現人才引領驅動。
深刻認識創新在強國建設中的地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創新是第一動力”,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一論斷是由我們所處的時代決定的。第四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數字智能空間正在形成,經濟社會開始呈現形態性變革,數字時代加速到來。傳統產業的發展動能銳減,亟待通過創新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超前布局,需要高科技成果轉化來推動。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因此,創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居于核心地位。
高新科技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國際競爭合作的核心因素,創新則是驅動社會進步、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新領域產生、新產品出現、競爭力提高的關鍵因素。創新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重要引擎。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就無法支撐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就不能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和供應鏈體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創新旨在探尋客觀世界的內在規律,并利用已知規律制造出服務人類的產品,推動實現從認識自然到改造自然的社會變遷。所以,創新的第一步是科學發現,揭示自然界存在的客觀規律,即認識世界。第二步是技術發明實現,利用科學原理形成新技術,創造出原來自然界沒有的東西用于生產生活,即改造世界。第三步是工程實現,運用多科學原理、多技術工藝建造復雜人造物,即綜合集成。第四步是技術擴散,新技術通過市場力量廣泛傳播,成為通用技術,即技術升級。第五步是批量生產,大規模制造出人類所需要的人工產品,持續穩定且有精度保障,即產業形成。當然,作為完整的產業價值實現鏈條,也還有一系列的市場、金融等社會運行體系保障。簡言之,在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創新驅動必不可少。
創新驅動是全鏈條驅動,高等教育要面向各行各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服務科技發展。國家對高等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對一流大學期望值的不斷上升,從根本上說是對創新人才和成果的渴望,渴望高等教育能夠發揮龍頭作用,解決社會經濟發展遇到的難點問題,期盼國家在國際格局調整、產業結構升級中快速發展。
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育人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和基本功能,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責無旁貸。
首要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拔尖創新人才不能采用“孤島式”培養方式,也不能依靠少數拔尖人才的偶爾冒出,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是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服務于各行各業關鍵領域,這才是真正的人才引領驅動。為此,我們需要把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底基和機制設計好,把牢每所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關,按照教育規律、學術規律辦學,促進內涵式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使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都得到科學的引導和有效的開發培育,以高質量教育體系保障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銜接流暢。其中,特別要重視“雙一流”建設大學的作用,加強對重點領域人才的自主培養,深化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規律性認識,增強人才培養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關鍵是加強思維能力訓練。創新主要發生在認知層面,創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包括具體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層次,加強創新思維訓練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關鍵。知識、技能、思維是高級專門人才專業能力的三要素。其中,知識通過傳授培養,技能通過訓練獲得,思維通過開發提高,而知識還可以成為激發思維的素材,技能也有助于提高思維的流暢度。所以,高等學校的教學安排是一個整體設計,而不是簡單的課程堆砌,其中的規律值得認真研究、開發運用。
根本路徑是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現代科學以需求為導向,現代技術以科學為基礎,現代技能以技術為支撐。現實問題多是綜合復雜的,而非純學科式的存在,需要科學、技術、技能共同著力才能解決,拔尖創新人才應在解決科技和產業難題的實踐中成長。高等教育要在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等方面形成對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拔尖創新人才應是其中的領軍人物。
面向數字化時代推進教育范式變革。數字化有別于工業化甚至信息化,關鍵要素包括智能技術、數字空間。數字化將會改變未來的社會、經濟、教育形態,人類的思維方式也將由工業思維轉向數字思維。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教育數字化轉型,數字化是基礎,最終還是要推動數字技術與教育內涵的深度融合,推動教育由模式變革走向范式躍遷。泛在學習場景的存在、人工智能參與下的混合式教學、智能學習資源的差異化供給,將共同推動教學模式超越工業化時代的班級教學,有效協調規模化教學與因材施教的關系,滿足人們的個性化學習需要,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最后要促進評價改革,引領和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保障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良好生態。不同高校要在特色化上下功夫,在國家需求中尋找自己的辦學方位,在知識傳授、技能訓練、思維開發的匹配關系上形成自己的育人模式,實現分類辦學。
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報告把三者放在一起論述,說明在新時代教育、科技、人才是三位一體、相互融合、共同推進的。
我們要重視一流大學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引領作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科技革命下的大國博弈,創新的關鍵性作用和教育的決定性意義,更加凸顯出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性。高等教育與創新的關系最為直接、緊密。大學的影響力在不斷超越校園,超越大學本身,環繞大學將形成科技的創新鏈、社會的產業鏈和經濟的價值鏈。一流大學將真正進入社會中心,打造更多“國之重器”,成為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社會進步的助力器,成為支撐國家昌盛的牢固中堅力量。
高等學校要保障實現人才引領驅動。作為國家創新發展的先導和活躍力量,高等學校具有人才聚集功能、科學源頭作用,其重大創新突破值得期待。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源,興國必先強師。高等學校特別是“雙一流”建設大學,必須全面、真切地落實黨和國家的人才引領驅動要求,加強學術共同體的體制機制建設,引導教職工胸懷“國之大者”,心系國家發展,營造讓廣大教師醉心于學術工作的干事創業氛圍,通過人才引領驅動而擔當好自身使命。
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面對發達國家科技和人才競爭的加劇,我們要通過高水平開放來應對,進一步加強和擴大高等學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面對逆全球化思潮的挑戰,我們應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不斷增強國家創新體系的全球性和開放性。要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依托高等教育創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通過高等學校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最終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在黨和人民事業中聚天下英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教育肩負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職責使命,歸根到底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問題,責任重大。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既包括提高自主培養能力,也包括把人才培養方向掌握在自己手中,通過提高人才自主培養水平,把國家發展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高等學校在把牢人才成長的政治方向上不能有任何含糊,必須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育人的根本在立德,以德為先、能力為重、科學成才、全面發展是學校育人需要關注的基本方面。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現代社會離不開優秀人才的專業貢獻,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也在于此。高等教育要率先實現人才引領驅動,就需要重視育才和用才,真正把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發展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30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