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情況”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招收的博士生人數已達15.33萬,比上年增長10.29%;在學博士生人數為61.25萬,創歷史新高。據悉,國家計劃未來繼續穩步擴大研究生規模,以優化人才結構,并堅持推進學術創新型人才和實踐創新型人才分類培養,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同時加大工程技術領域高層次應用型領軍人才的培養力度。
在筆者看來,與博士生擴招和結構調整政策相呼應,博士畢業生的就業“出口”也需要相應拓寬。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推動實現“職業發展多樣化”,即博士畢業生可以選擇包括學術職業(在高校等學術機構中的職業)和非學術職業(在高校等學術機構之外的職業)在內的各種職業發展機會。
博士畢業生“職業發展多樣化”之所以重要,一是因為它可以減輕因博士畢業生人數大幅增長而帶來的就業壓力,二是因為它能夠滿足政府機構、公共部門和企業等因創新發展而產生的對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求,這也正是博士生教育結構調整的初衷。
然而,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博士生教育主要以匹配學術職業為目標,博士畢業生的多元職業發展道路仍然面臨諸多限制。因此,相關部門需要從理念到行動,為博士生的多元職業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教育支持。
當前,博士生“職業發展多樣化”存在諸多現實困境。一方面,社會文化層面尚未全面形成對博士畢業生選擇多元職業發展道路的認同。由于博士學業的門檻高、投入大,大部分博士生是出于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基礎研究的興趣而選擇攻讀博士學位,選擇學術職業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或學業有成的表現。這種觀念導致一些學生即使萌生轉換就業方向的想法,也會因覺得必須堅守初衷而放棄。
另一方面,博士生教育的培養體系仍沿襲傳統的學術職業人才培養模式。目前的博士生課程計劃主要圍繞學術生涯進行規劃,對非學術職業的教育支持相當有限。此外,一些導師對學生科研以外的職業道路指導也顯得力不從心。
目前,一些歐美國家的非學術勞動力市場對招聘博士畢業生展現出積極態度,這些國家的大學也對此給予了積極回應,并為博士生畢業后在學術領域內外就業提供了充分支持。其中的部分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理念更新。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優先考慮博士生的需求和興趣。高校和導師應當指導博士生自主設定個人的發展目標,并為他們提供靈活多樣的課程和充裕的時間,以支持他們實現自己所選擇的職業目標。高校要重新審視并調整導師指導博士生的評價標準,激勵指標不再單純以科研成果為唯一依據。
數據透明。為促進博士生和教職員工充分接受職業多樣化的觀念,高校應讓他們不僅能接觸到與傳統學術道路相符的信息,還能獲取在商業領域、政府或非營利組織就業的相關信息,以此拓寬博士畢業生的職業發展視野并探索相應的求職路徑。
機制革新。高校應當營造支持博士生職業發展多樣化的制度和文化環境,確保學術職業和非學術職業得到平等對待。一方面,要積極探索在博士生教育的各個階段為他們提供具體的實踐崗位,并鼓勵他們抓住職業發展機會。另一方面,還要鼓勵教師公開分享對博士生職業多樣化指導的成果。
資源整合。高校職業發展中心應當配備專業的職業顧問,并提供充足的職業發展資源,以便向學生傳授有效的職業探索方法和求職技能。同時,高校還需要調整博士生培養課程,滿足對專業技能的需求,并積極拓展外部合作機會,支持博士生進行短期實習或獲取實際工作體驗。這些舉措都將有助于促進博士生職業發展的多樣化。
伴隨著我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道路的提出,博士畢業生作為受過高層次教育的人力資本,肩負著推動學術領域內外知識創新的責任與使命。
以“新定位”拓寬培養目標。一方面,從博士生教育的入口角度看,高校已經在逐步擴大專業學位博士的招生規模,以此積極回應勞動力市場對“應用型創新人才”和“領導型崗位人才”的需求。對于學術型博士的選拔,高校也不應僅以單一的學術能力為標準,而應綜合考慮其各類可遷移能力的發展潛力。另一方面,從博士生教育的出口角度看,相關各方需要鼎力合作,加強博士生與產業部門的互動,這樣不僅可以促使博士生利用其專業能力為產業升級貢獻力量,還能實現產業發展與博士生順利就業的雙贏局面。
以“數字化”打開求職渠道。高校必須加快推進數字化賦能就業工作。首先,加強對相關數據的深入分析和及時反饋。通過剖析博士生專業技能與產業的契合度,為博士生培養模式改革提供有力的決策支撐。其次,提高就業信息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借助精準算法、智能匹配等先進技術,融合博士畢業生的崗位需求和選擇偏好,以達成就業信息的精確推薦與推送,確保供給側的博士畢業生信息與需求側的用人單位崗位信息能夠實現高效對接。再次,推動歷屆博士畢業生就業數據的開放與共享,并充分利用成功校友的資源,發揮他們的支持和幫扶作用。
以“強機制”助力個性化培養。博士生的教育計劃不應局限于為學術職業做準備,還應加強對個性化和多樣化職業發展的支持。首先,應為博士生制定個性化的培養計劃。其次,需要摒棄僅以發表論文為標準的學術要求,各學院或學科的學位評定委員會應根據自身學科的特點,制定具體的學術成果考察辦法。例如,對于工程博士專業學位的學生,高校可以通過行業標準、發明專利、學術論文等多種成果形式來綜合評估其培養成效。再次,要全面衡量教師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貢獻。
以“廣合作”推動資源整合。高校應持續增加投入,以提供促進博士生職業發展所需的各類資源,從而幫助博士生為未來職業發展全面做準備。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博士生的可遷移能力。除專業課程學習外,還應加強如領導力培訓、口頭表達能力提升等技能的培養。同時,應重視并推動不同院系、學科間的跨部門合作,以提升博士生的跨學科能力和素養。另一方面,還要積極搭建博士生與非學術職業單位之間的溝通橋梁,主動將博士生引薦給企業、政府和社區機構,為他們提供在真實職業環境中發現并解決問題的機會。
(作者樊秀娣系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沈晶晶系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本文系同濟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與改革重點項目“多維度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研究”[2022ZD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03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