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踐經驗來看,不知道有創新潛力的人會在哪個時間節點冒出來,那怎樣識別和篩選拔尖創新人才?”“拔尖創新人才需要什么樣的培養模式?”“應該由誰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近日,在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與中國教育學會國際教育分會聯合舉辦的“北京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育研究”課題專家研討會上,圍繞當前拔尖創新人才識別、培養中的關鍵問題,來自腦科學、教育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如何識別和篩選?
“如果選拔拔尖創新人才的標準過高,覆蓋的對象過窄,可能會產生‘掐尖’等教育不公平現象,破壞教育生態。”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教授薛貴坦言。
神童、天才……提起拔尖創新人才,許多人會簡單地聯想到智力測試結果超常、學科測試成績優異的學生。事實上,影響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要素要復雜得多,智商測試結果或特定能力超常,只是其中一種相關因素。
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海濤認為,目前國內對拔尖創新人才的識別,存在易忽視外顯過早或過晚的學生、易忽視不同人才表現特點的差異等問題。
一位專家表示,有必要通過基于階段性表現的動態化識別、參照多樣性標準的類型化識別、滿足特殊需求的保障性識別,突破主流識別思維的限制,來識別拔尖創新人才。
“要建立多維識別體系,不斷深化對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的把握,不斷總結不同學段和不同模式下拔尖創新人才的表現、需求與特征。”周海濤說。
以較早開展超常教育探索實踐的北京八中為例,該校在識別和選拔具有成長為拔尖創新人才潛力的兒童時,首先通過初選考查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科知識掌握能力,再進行復選,通過神經類型測試綜合測評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動機策略,此后再通過為期一周左右的封閉式試讀,繼續觀察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行為習慣,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
在北京開放大學原校長褚宏啟看來,類似這種對人才進行的反復識別、多輪次選拔,體現了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科認知水平,以及興趣、動機、合作等非智力因素的重視,能夠實現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是較為科學的識別方法。
需要何種培養模式?
跳級升入大學的“別人家的孩子”往往會成為社會新聞關注的熱點,然而,后續的跟蹤觀察顯示,部分提早進入大學的“神童”,會因過大的心理壓力和過高的自我預期而產生焦慮緊張情緒,面臨無法融入集體生活等問題。
“過去,我國的英才教育模式以創辦中小學超常教育實驗班、大學少年班等‘加速模式’為主。然而,在這種模式下培養的兒童,雖然認知能力發展得很快,但其他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未必能跟上。”褚宏啟說。
結合腦科學相關方面的研究經驗,薛貴表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從關注智力轉變到以關注學習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質培養模式,轉向綜合關注認知能力、思維模式、情緒調節、體質健康等方面。
“小學階段是與認知能力具有密切關系的前額葉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應該在小學就關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作。”薛貴表示,和大腦發育成熟具有階段性一樣,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要長周期。他建議,除了在小學做好“育苗”工作外,要在初中階段重點培養思維模式和心理品質,在高中階段將科學興趣與職業規劃融合在一起,實現各學段一體化培養。
針對當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小學試點少、大學試點多的現象,周海濤建議,要從“掐尖式”選育轉向“普育式”人才滋養,加強各環節銜接,全環節、全周期地構建拔尖創新人才持續培養體系。
哪些主體參與培養?
建立健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褚宏啟表示,不少發達國家都有專門的法律、機構來推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政策,建議在國家和政府層面設立相關教育管理機構,完善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的政策體系,整體設計并持續完善我國拔尖創新人才的政策體系。
“加強協同”則是周海濤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強烈呼吁。他表示,當前,從宏觀來看,缺少頂層設計統一部署;從中觀來看,各政策目標或政策主體的協同性不夠;從微觀來看,選拔培養機制不銜接不貫通。
“要加大宣傳,營造共擔共建的社會育人生態,鼓勵引導社會各種力量積極參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周海濤說。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后彭慶輝建議,打通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用人單位和國際化全鏈條,建立貫通式頂層視角下的新型人才觀。“黨、政府、家庭、學校、社會和企業應該形成共識,明晰各環節的角色和功能定位,構建多主體協同培育機制,共同培養適應國家發展和社會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彭慶輝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26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