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代表著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影響人們行為選擇的依據和驅動生活不斷向前的精神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新時代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不僅要提高學生創新探索客觀世界的能力,更要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追求境界。這要求大學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為拔尖創新人才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
長期以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堅持改革創新,依托“三大課堂”,厚植家國情懷,激勵學生勇于擔當作為、堅定報國之志,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和創新潛力,促進學生在科學、技術、管理等領域,成為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較強的創新精神和能力,能為國際科學前沿與國家重大需求作出突出貢獻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理論課堂”中鑄造理想信念之“魂”
高校思政教育是知識傳授和信仰塑造的有機統一體。學校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構建起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教育課程“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為拔尖創新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凝心鑄魂。
強化黨建引領思政教育作用。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新時代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最厚重的情感底色和價值追求。學校構建了黨委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馬克思主義學院具體實施的工作機制,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帶頭走進課堂、聯系思政課教師,定期為學生講授思政課、聽評思政課。此外,學校在全國率先實施了校領導全員擔任本科生班主任、研究生德育輔導員制度。學院黨政負責人齊抓共管學風建設,全體行政、教輔、學工人員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回答學生關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校內學風雅正,師生追求卓越蔚然成風。
深化思政教育課程體系創新。學校制定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建設了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理論研究基地;優化了思政課授課時序,建立了專業思政要求與專業課程的支撐矩陣,確保思政教育體系化、科學化。學校還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開發“信大史話”等課程,指導學生更好地走進大學、融入社會、服務行業、樹立理想;持續推動課程思政專項“九個一”工程,打造可推廣的課程思政標志性成果。此外,學校還統一了思政教育考評機制,通過機考、論文與集中實習的有機結合,加深學生對理想信念教育的感知、理解和內化。夯實思政教育教學組織保障。學校致力于打造優秀教師隊伍,激發團隊教學活力,最大限度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學校完善了教師常態化集體備課制度,統一“定教材”“定人員”“定進度”,確保教學隊伍的穩定性和教學過程的連貫性;自編《理想信念教育案例精編》等教材20余部,增強思政教材的適切性和豐富性。學校還改革了課堂教學內容,開展道德兩難問題討論,“時事專題”等教學內容采用團隊授課形式,旨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思辨性意識和引領性能力。通過掛牌選課制,學校精選思政教學名師,讓學生彈性試聽選課,充分保障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在“通識課堂”中補足理想信念之“鈣”
“通專結合”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題中之義。學校圍繞“課程—教學—教師—評價”開展通識課程改革,開發高質量通識課程體系,強化在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等學生綜合素養方面的培養目標。
多樣化豐富課程資源。學校打造了經典閱讀與寫作等六大模塊的通識課程,并開發了拓展課程,補充了在線開放課程、新生研討課程、跨校選修課程等三種類型。學校增設了26個課程單元,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設了200門通識課程供學生選擇,其中“紅色經典與信仰史話”等4門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視聽語言(藝術)”入選江蘇省高校美育精品課程,“揭秘氣象水文災害”等7門課程入選江蘇省高校混合式精品通識課程聯盟立項課程。
個性化設計教學內容。學校一是注重教學內容體現“夯實學科基礎、提升創新能力、強化全面素質、尊重個性發展”的培養理念。二是建立生命、情感、審美和勞動教育的平衡體系,注重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全面素質培養。三是尊重個性、強化創新,為學生制訂個性化培養計劃,根據不同大類(專業)的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四是組織學生參加省級以上文化類、藝術類展演活動,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砥礪報國之志。五是圍繞鄉村振興主題,開展勞動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勞動體驗中進一步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凝聚奮進力量。
高標準打造教師隊伍。學校積極培養專業化、高水平的通識課程師資力量。一是制定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通識課程教師專項培訓計劃方案》等文件,以課程試講等方式開展教師技能培訓。二是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參與通識課程的教學管理。學校組建了校內外知名專家和校內專任教師聯合參與的“名師+專任教師”的課程建設團隊,強化教學研究,加強通識課程建設和管理。
多維度開展課程評價。學校著力構建學生評價、課程評價和師資評價等多主體參與、多維度考核的通識課程評價體系。通過學生、教師雙向反饋,學校不斷調整通識課程建設方案,并滲透到通識課程改革的各環節,從而完善了教師、學生、學校協同發展的通識課程發展模式與框架,為學校通識課程教學保駕護航。
在“實踐課堂”中推動理想信念之“行”
學校堅持把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和要求貫穿社會實踐、文化育人等各環節,打造了一系列高品質活動課程,引導拔尖創新人才把理想信念付諸行動,在實踐中磨煉人生意志、砥礪理想信念、涵養家國情懷。
把握重大時間節點,讓實踐課堂“動”起來。校黨委書記、校長帶頭講授專題黨課、“新生第一課”,以生動的校史校情、深刻的國情社情引領感召學生,扣緊學生入校的“第一粒扣子”。學校精心舉辦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營造莊嚴儀式感,淬煉“開放、創新、硬核、擔當”的信大精神,上好理想信念主題課。在勞動節、青年節、建軍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活動中,學校邀請院士、勞模、大國工匠與杰出校友來校作專題講座,強化學生使命擔當;舉辦紅色主題活動、高雅藝術進校園、創作紅色精品劇目等,以創意迸發的實踐活動探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之路。
用好優質科教資源,讓實踐課堂“活”起來。學校依托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大氣科學凝練氣象文化,建設了“氣象大家”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打造了氣象知識長廊、氣象名人長廊、氣象科普長廊;開放氣象觀測專項試驗外場,承辦了全國科普創意大賽。每年,學校還舉辦“專家面對面”“世界氣象日”等數十場高端氣象科普宣教活動,傳播科學家精神,激發拔尖創新人才的報國情懷。
挖掘區域文化底蘊,讓實踐課堂“紅”起來。學校深化校地黨建協同,與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建立黨建創新聯盟,共建“研究生實踐創新基地”。優秀青年學子組建了“青年使命官”研究生宣講團,并擔任“青馬工作坊”學生講師,與企業職工共同開展黨建實踐,激活理想信念教育的“雙引擎”。此外,學校還與南京長江大橋橋史館等單位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生團隊走訪調研,還原了大橋建設史,凝練了“大橋精神”,并形成了43萬余字調研報告等成果。
(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本文系2022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戰略性與政策性重大招標課題“人才強國背景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與政策保障研究”[編號:A/2022/B4]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22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