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主要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傳統文化空間和相關實物。這種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增強社區和群體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體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非遺保護項目實施報告《印尼北加浪岸蠟染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和培訓》中提出,目前全球已有大量將非遺納入學校課程的實踐,體現出正規學校教育能夠在傳統的家庭傳承和師徒傳承之外拓展非遺傳承渠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非遺可以為學校教育提供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教學質量,因而鼓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非遺公約》)締約國“確保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盡量完全融入所有相關學科的教育”。
印尼北加浪岸蠟染技藝面臨的挑戰
北加浪岸是印度尼西亞的一座港口城市,手工蠟染是該市傳統支柱產業。該行業的從業者將豐富的自然、歷史和文化內涵融入蠟染圖案,使蠟染成為當地居民文化認同的組成部分,蠟染也成為大量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隨著機器生產的帶有蠟染圖案的紡織品逐漸流行,當地手工蠟染紡織品的銷售開始受到影響,手工蠟染技藝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也有所下降。
為應對這一挑戰,蠟染文化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蠟染博物館”)于2006年在北加浪岸開館,然而參觀者寥寥無幾。單純的展覽陳列難以顯著提升公眾對蠟染技藝這一重要非遺技藝的興趣。蠟染博物館營造出的文化空間,也無法替代蠟染知識和技能在家庭中以口耳相傳和親身體驗的形式實現代際傳承,而學齡兒童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作為蠟染從業者的父母也不愿子女影響學業,因此蠟染傳統技藝面臨著日漸凋零的困境。
蠟染技藝融入各級學校課程體系
在學齡兒童日益疏遠蠟染傳統技藝和文化的背景下,蠟染博物館的負責人開始設想將這一傳統引入正規學校教育。在市長支持下,印尼北加浪岸市通過蠟染教育計劃,將蠟染技藝納入當地各級學校課程體系。蠟染教育計劃旨在提高幼兒園、小學、初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和理工學院學生對印尼蠟染傳統的認識和欣賞,同時強調當地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和傳統蠟染行業從業者應向年輕人普及蠟染文化的重要性。
對蠟染技藝教學人員的培訓和教材的編寫是該教育計劃的必要準備工作。蠟染博物館為該計劃舉辦了講習班,向計劃的執行人員和學校教師先后傳授了蠟染的歷史文化價值、蠟染圖案的象征意義、傳統的蠟染技藝和教授學藝者制作蠟染的教學方法等。蠟染博物館還為開展蠟染教育的學校編寫紙質教材,將蠟染融入語文、生物、化學、計算機和歷史等多個科目的教學。
幼兒園和小學的蠟染教育側重于體驗。幼兒園兒童使用毛筆而不是專用的蠟染筆涂蠟,也不學習復雜的技巧,主要體驗在布上創作圖案的樂趣。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用毛筆繪制蠟染基本圖案,高年級學生則開始學習使用特制的竹筆和銅制的印模制作蠟染作品,還可以將作品帶回家向父母親友展示,提高父母親友對蠟染的認識。
初中的蠟染教育側重于設計和成品制作。初中生獨立或分組設計蠟染圖案,并制作各種實用品和飾品。有些設計和成品制作有著較強的創新性,如設計蠟染涼鞋,或將蠟染圖案設計在摩托車頭盔上等。普通高中的蠟染教育則引導學生學習蠟染圖案的象征意義,并開創性地將蠟染引入語文、生物和化學等科目。例如,語文教師講授與蠟染有關的文章,生物和化學教師帶領學生認識制作蠟染使用的天然染料,計算機教師介紹如何使用分形技術設計蠟染圖案,歷史教師則講授蠟染發展傳承的歷史。
職業高中和理工學院的蠟染教育更加突出專業性。職業高中的學生對蠟染的學習更為深入,他們中很多人最終選擇了從事蠟染相關職業,即使是非蠟染專業的學生也會把蠟染研究作為選修課學習。在蠟染課程框架下,職業高中的學生還經常在蠟染博物館擔任講解員和培訓師,從而獲取文化傳播方面的實踐經驗。印尼北加浪岸市理工學院則開設了學制3年的蠟染專業,以培養該領域的高級專業人才。與高中類似,理工學院的蠟染學習通常與化學和環境科學等科目的學習相結合。學生還系統學習各種圖案和花紋的象征意義,并獨立設計作品。
蠟染教育計劃成效和啟示
蠟染教育計劃的實施給當地學生帶來了很大的收益。學生不僅通過理論學習理解了蠟染這一地方傳統的文化價值,還通過實踐對蠟染技藝的復雜性和蘊含的人類創造力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從而對蠟染行業從業人員產生了敬意,部分學生還對從事蠟染職業產生了興趣。蠟染技藝作為一種特別的教育資源,有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學生在設計蠟染圖案和制作蠟染作品過程中,自身的耐心、自信心、自我管理能力和協作能力也有所提升。
為使非遺在社會中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非遺公約》提倡其締約國向公眾,尤其是青年群體開展宣傳工作和普及教育。印尼北加浪岸市的蠟染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遴選為非遺保護優秀實踐項目,也給教育發揮非遺保護和傳承功能帶來一定啟示。一是部分非遺項目具有融入各級正規學校教育中多個科目或專業的可能性,且作為教學資源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二是在正規學校教育中融入非遺項目是對非遺傳承模式作出的創新。需要注意的是,正規學校中的非遺教育只是對家庭傳承或師徒傳承等非正規形式傳承的補充,并非取而代之。三是在非遺融入學校教育過程中,應保證相關從業者廣泛和深入的參與。四是根據教育對象的接受水平靈活選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如印尼北加浪岸市在工具操作、設計制作、布料染色和處理、蠟染技藝研究等方面,根據不同層級學校學生的具體需求和水平進行靈活調整。
?。ㄗ髡邌挝幌祿P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本文得到2023年江蘇高校“青藍工程”資助)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17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