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場特別的暑假作業展在山東濟南高新區海川中學舉行,現場既有糖畫技藝展示、中國舞表演,又有各類手工作品、調研報告展示等。交作業的是一個個學生團體,批作業的是由教育主管部門、轄區街道辦事處、社區及駐區企業代表、家長代表等組成的“評審團”。
今年暑假,該區創新實施“伙伴+”學生成長共同體項目,即由學校發起,依托家庭或社區支持,建立學生成長互助合作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暑期活動。據統計,暑假期間,濟南高新區共組建了5029個成長共同體,2.4萬余名學生參與,有效破解了困擾家長的看護難題。
校、家、社如何擰成一股繩?今年,濟南高新區以“賦能公民素養提升,潤澤文明社會發展”為總目標,創新實施全環境立德樹人“三引導”行動,即以學校教育引導家庭教育進步、公民素養提升和社區文明發展,開出了以政府為主導,發揮學校教育引導力,動員社會廣泛參與的校家社協同育人區域整體推進“處方”。
學校積極作為,引導家庭教育進步
“一年級,咱得幫助孩子穩穩地走好第一步。”今秋開學后,濟南高新區泰和小學新學期第一期家長課堂準時開講,以指導該校一年級學生家長調整心態,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泰和小學自去年建校起就成立了“相約6點半”家長課堂,每兩周開講一次,截至目前共開講8期,覆蓋700余名家長。
與泰和小學一樣,該區所有學校都成立了家長學校,定期為家長做家庭教育指導。據統計,今年以來,高新區各家長學校面向家長授課及開展講座177場次,超3萬人次參與。
學校教育引導家庭教育進步,是濟南高新區推進全環境立德樹人的重要著力點,把家長請進學校則成為密切家校關系的“第一把鑰匙”。該區將每年4月定為校園開放月,家長可以從早到晚沉浸式體驗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此外,濟南高新區積極推進學校體育、文化設施開放,目前區內12所學校圖書館、11個學校體育場已對外開放,學生和家長可以在節假日到校自習、閱讀和鍛煉身體,累計接待超5萬人次;利用學校報告廳設立“親子校園影院”,年度公益播放200余場電影。
“讓老師走進家庭”則是破解家校問題的“第二把鑰匙”。每年寒暑假,該區都會組織教師開展全員家訪,并同步開展“四個一”學生關愛行動,確保每一名學生在家里能“有一個獨立的學習空間、一個獨立的書架、一套獨立的桌椅和一盞明亮的臺燈”。“讓學生影響家長”則是該區推動家庭教育進步的“第三把鑰匙”。今年,該區選樹了“一千個學習型家庭”,開展了各類親子體育賽事100余場,累計開展各類別校家社活動400余場次。
可喜的變化發生了。在今年的暑期學生成長共同體項目推進中,有1377名志愿者上崗服務,其中家長志愿者就達1179人,占比86%。
家庭素養提升,主動參與社區治理
一年級的孩子們動手給長輩制作可愛的卡通形象,二年級的孩子們通過“一段傳誦、一份祝福、一點心意”爭相表達孝親敬老的情感……10月9日,濟南高新區金谷小學開設“重陽節主題課程”,特邀學生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進校參與活動。
濟南高新區教育文體部黨組書記、部長高一鳴介紹:“在校家社協同育人方面,濟南高新區堅持全學段整體推進,全社會各領域整體推進、各部門聯合推進,建立了‘區域引領、街道推進、社區支持、學校實施’的工作機制。”在具體落實中,該區構建了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雙軌并進、同向奔赴的“510N”工作體系,即實施包括道德法治素養、科學文化素養、身心健康素養、公共生活素養、家庭教育素養等五大素養潤澤工程,開展助力素養提升的十大行動,開發N種指導性課程,并實施多元評價激勵。
“課后有延時服務,假期有免費托管,校內有教師指導,校外有同伴互助共同體和社區支持,學校、社區以及整個區域都在為孩子的教育操心,我感覺不是我們家長自己在帶娃,而是整個社會都在幫我們帶娃。”濟南高新區東城逸家中學學生家長郭燕平說。
社會有效支持,校家社共育實現“1+1+1>3”
每隔幾天,濟南高新區鳳凰國際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李利紅就會與周邊學校對接,主動尋找社區與學校教育的契合點。目前,該社區已與周邊金谷小學、海川中學旅游路校區及鳳凰國際幼兒園建立了密切聯系。
暑假期間,鳳凰國際社區主動開放場所,開設茶藝、閱讀等特色課程,招募社區志愿者為學生提供公益托管服務。周末,該社區與高新區團工委合作,帶領學生走進高新技術企業開展研學實踐。今年以來,該社區已面向社區學生開展了33期公益活動。
“通過‘三引導’行動,社區與學校成為共同體。社區矛盾減少了,治理效能提高了,學生和家長對社區的歸屬感越來越強。”李利紅說。
在濟南高新區,社區已成為家庭、學校之外的第三常態化育人場所。僅今年暑假,就有64個社區開放場所為學生提供公益托管。此外,濟南高新區還依托駐地企業、省市文化場館等建立了20家校外研學基地,開發了67個優質社會教育資源平臺,面向學生及家長開放。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入踐行‘三引導’行動,開發更加豐富的校家社協同育人資源,擴充優秀志愿者、優秀指導教師資源庫,建立相對穩定的實踐教育基地和研學資源目錄清單,打造精品課程,與社區拉緊手,為家長服好務,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高一鳴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19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