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華鎣市占云小學的學生們在展示特色武術“太極功夫扇”。資料圖片

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林店街道南門小學恒盛皇家花園校區排球社團的孩子們在訓練間隙快樂玩耍。通訊員 趙明 攝
城市主城區通常人口密度大,且流動人口相對集中,大多面臨著學位緊張、學校空間不夠、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等難題。擴充優質教育資源,是主城區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期,周刊推出三地主城區的實踐方案,并邀請區域教育研究者一起,共同探討城市主城區教育發展之道。——編者
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瞄準指標精準發力
“五力”助教育更優
賈新輝
區域簡況
湖里區是廈門經濟特區發祥地,地處廈門島北部,三面環海,與金門島隔海相望。全區共有各類學校、幼兒園168所,在校生約11.2萬人,教職工8600余人。湖里區獲評全國中小學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入選教育部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入選“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
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作為廈門經濟特區發祥地,始終弘揚特區精神,把“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作為重中之重,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聚焦“五力”,精準發力,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聚合力,形成齊力攻堅的保障機制。以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為目標,成立了以區委書記為組長的創建領導小組,把創建工作列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制定文件,建立自查自糾、聯席會議、專題調研、責任清單、問題整改等工作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牽頭、部門聯動、學校配合”凝心聚力、敢為爭先的創建合力。創建以來,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議教育議題共48個,把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列入全區經濟工作十大重難點工作清單,及時解決創建過程中的疑難問題。特別是在創建期間,先后接受市級、省級、國家級實地調研5次、督導評估3次、社會認可度調查3次、質量監測4次,有力推動湖里區創建工作的提升。
夯實力,建立資源優化的工作機制。堅持項目帶動。實施“補短擴容”工程,2020年以來先后開辦8所學校,新增學位2萬余個,增量擴容有效解決“大校額、大班額”問題。堅持“一校一策”。實施“有機更新”工程,“一校一方案”精準化解資源短板問題。創建以來累計對36所校園366個項目進行“微更新”改造,學校硬件設施實現換代升級,校園面貌煥然一新。堅持數字賦能。實施智慧工程,作為福建省人工智能實驗區,投入專項資金推進省級“義務教育階段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區”信息化建設,為11所學校配備人工智能實驗室。堅持人民至上。實施“民心工程”,中小學校園清涼工程、放心午餐工程、明廚亮灶工程、亮燈護眼工程全覆蓋,為師生健康筑起安全防護網。
激動力,完善教師隊伍的發展機制。一是優化師資隊伍管理。36所公辦中小學全部完成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班子配備;推行以辦學績效和專業水平為量化指標的校長考核機制;全面落實“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深化學校崗位管理、教師職稱評審、教師交流制度改革。二是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推進“紅燭先鋒”黨建品牌建設,發揮黨建引領示范作用,將師德師風列入教師培訓計劃和規劃,常態化推動“師德建設、崗位大練兵和校長教師進社區進家庭”三項主題活動深入開展。三是加強教師隊伍培養。實施“先鋒者計劃”,培育一批發揮領軍作用的名校長隊伍;實施“引領者計劃”,成立名師工作室培育骨干教師;實施“成長者計劃”,開展分層分類培訓,搭建階梯式成長體系,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增活力,推行管理提升的創新機制。一是創新辦學模式。推行集團化辦學,組建7個教育集團,發揮區域優質學校龍頭效應;與4所市屬校合作辦學,借鑒品牌學校管理經驗;先后對9所民辦校實施緊密型結對幫扶管理,實現公民辦校、強弱校的抱團發展。二是創新教育治理。率先配備培訓機構專職責任督學,構建責任督學網格化管理機制,先后關停79家無證學科類培訓機構,工作經驗入選全省“雙減”典型案例;以區青少年宮為依托,率先引入第三方管理平臺,實現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全覆蓋;全面推行責任督學“三三聯動”掛牌督導新模式。三是創新民辦管理。通過民辦學校年檢、績效考核、小片區管理、公民辦結對等創新舉措,促進民辦學校優勝劣汰和轉型升級。
強能力,健全質量為重的育人機制。一是堅持德育為先。落實思政課關鍵課程地位,積極探索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成立思政課教師宣講團和“樹蕙湖里”青年教師講師團,開展宣講活動;打造28所示范家長學校,發揮湖里區作為全國家長學校建設實驗基地的輻射作用,形成德育工作新格局。二是堅持質量為重。深化區域教改實驗,逐步形成校本化、多模化的區域教改態勢。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成績基本處于學業成績高、校間差異小、課業負擔適中的良好狀況。三是堅持全面發展。推動以課程為基礎、特色為引領、競賽活動為延伸的體育、美育新樣態。在38所中小學建立“三大球”、武術等體育基地,在18所中小學建立舞蹈、戲劇等藝術基地。創建12所市級勞動教育示范校與11個市級勞動教育特色項目,36所學校建立校內勞動實踐基地。
(作者系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育局局長)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將教育優先發展落到實處
“優學”促學生成長
葛忠德
區域簡況
亭湖區,地處黃海之濱,是江蘇省鹽城市的主城區之一。這里是世界自然遺產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核心地、中國海鹽文化的發源地。亭湖區現有各類學校、幼兒園133所,在校生約7.6萬人,教職工6400余人。
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始終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區的重要“先手棋”,把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創建作為關鍵抓手,全力推動義務教育向更高水平、更加均衡、更有質量邁進。先后榮獲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全國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江蘇省高質量平安校園建設區等榮譽稱號。
高位謀劃,統籌推進教育優先發展。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創建。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成立了以區長為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布局調整、教師管理、質量建設等系列文件,并將創建工作列入綜合考評體系和區政府年度工作報告,納入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加快推進。二是強化財政投入。堅持“緊財政,寬教育”,落實義務教育經費“兩個只增不減”“三個增長”投入政策,將優質均衡創建資金納入區級財政優先保障,同步爭取上級資金,全力支持教育發展。近年來,全區共計實施新建或改擴建中小學項目33個,總投資約26.23億元。三是強化責任落實。簽訂創建工作目標責任書,全區各鎮(街道、經濟區)、涉教部門切實履行教育主體職責,優先支持教育發展,切實解決創建工作難題。區人大、區政協對創建工作開展階段性視察、調研,助力創建工作高標準達標。
黨建領航,全面落實改革創新任務。區委、區政府堅持黨建引領,狠抓教育綜合改革,扎實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一是堅持黨建領航。落實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為各學校黨組織配備了專職副書記,堅持區長、教育局長、校長帶頭給學生講思政課活動,實施黨員教師“雙培養”機制,探索“微黨課”黨員教育新模式,鹽城小學“關愛五童”等一批省級黨建品牌不斷涌現。二是堅持創新發展。2020年起,區委、區政府連續五年召開“優學在亭湖”品牌建設大會,出臺“優學在亭湖”品牌建設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確了全區教育的發展方向、重點任務和實施路徑,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均衡化、品牌化發展,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三是堅持質量導向。聚焦“五育”并舉,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圍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學校辦學質量關鍵要素,大力實施教學改革,分學段制定教育質量評價細則,最大限度激發教育改革動力。四是堅持素質教育。全力運維好全省首家青少年成長安全教育館,每年組織3萬名左右學生參觀體驗,實現全區中小學安全教育100%全覆蓋。
攻堅克難,扎實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聚焦優質均衡,全力建設高品質民生實事,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一是實施校園提升工程。加大教育投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新建改擴建中小學21所,提升改造鄉鎮學校12所,推進教育裝備迭代升級,數智賦能“優學在亭湖”品牌建設。二是實施師能提升工程。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啟動“教師成長溫暖工程”,研究制定“教師健康關愛計劃”“教師專業發展計劃”“名師成長激勵計劃”,全區涌現出市級以上優秀骨干教師400余人。在全國率先設立“優教獎”激勵制度,聚力破解職稱晉級難題,激發教師活力。三是實施服務提升工程。2020年11月起,在全國率先實施中小學課后延時服務,首創周末假日課堂、暑假學堂、愛心暑托班等便民服務載體,形成全鏈條全閉環的課后服務體系,學生參與率保持在95%以上,實現“家長把學生送到學校,就能解決他們所期望的大多數教育問題”。四是實施共育提升工程。貫徹落實家庭教育“一法一條例”,摸清學生“家情、學情、安情”,建立“三情”檔案6.1萬份。建立校家社協同育人“教聯體”,研制具有亭湖特色的家庭教育指導手冊,組建家庭教育講師團,提供家庭訪談、兒童心理疏導、家庭關系輔導等服務。
(作者系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教育局副局長)
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著力打造區域特色品牌
教育為城市“立心”
張其林
區域簡況
天心區因天心古閣而得名,是長沙市主城區之一、省政府所在地、長沙株洲湘潭融城核心區,有區屬學校67所、幼兒園153所,學生、幼兒12.6萬人,教師6000余人。天心區先后榮獲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區、全國信息化教學實驗區等榮譽,基本公共服務“學有所教”單項滿意度指標在全省名列前茅。
近年來,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始終把教育作為最重大的民生工程、最持久的發展后勁、最響亮的區域品牌來抓,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配置、高質量服務,著力推動區域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全面升級。全區堅持“立天地之心,為未來育人”的理念,著力鑄造“立心教育”品牌。
提出“立心教育”理念。900多年前,宋代理學家張載提出“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天心區提出“立心教育”,一是源于厚重的天心。天心聚集了長沙市60%的歷史文化景點,賈誼、杜甫、朱熹在天心留名,毛澤東、蔡和森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留學并走上革命道路,天心古閣、第一師范等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化街區、網紅潮流交相輝映,“立心教育”既是對湖湘文脈的賡續傳承,也是對現代文明的守正創新。二是源于城市的向心。教育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當前天心區經濟增速連續兩年排名長沙中心城區第一,綜合實力排名全國高質量發展百強區第51位,群眾幸福指數排名全國百強區第29位,正是源于教育支撐城市發展,不斷為城市積聚寶貴的資源、噴涌向上的氣息。三是源于教育的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湖南教育看長沙,長沙教育看天心”為激勵,著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
架構“立心教育”內涵。可以用“一核兩翼三軸”來概括:“一核”,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城市發展之基。“兩翼”,就是狠抓“立”和“心”這雙羽翼,“立”是“立心教育”的過程指向,通過系統提優學校規劃,著力實現“起步就與未來同步”,通過協同深化教育治理,形成“一校一品、華枝春滿”的生動格局。“心”是“立心教育”的目標歸宿。關注人的心靈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三軸”,第一是品質立心,推進“品質教育”,統籌教育量的合理擴張和質的有效提升,聚力優質均衡,實現學生健康成才、教師幸福成功、家校社攜手成就。第二是素養立心,堅持“素養本位”,賦能學生終身發展,引導學生既會“正確地做事”,更會“做正確的事”。第三是創造立心,聚焦“創造教育”,讓教育從單向的知識教育、技能教育中釋放出來,回歸到拓展人作為生命的豐富性、可能性和超越性上來。
探索“立心教育”實踐。聚焦“立心教育”,天心區重點實施了六大工程。一是黨建引領工程,確定“心”目標。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推出50余個校園黨建品牌,以“黨建紅”帶動教育興。二是質量提升工程,樹立“心”高度。連續實施3個學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新增優質公辦學位9.8萬個。長郡、雅禮、一中、師大附中四大品牌齊聚天心,青園、仰天湖等本土品牌蓬勃發展,集團化辦學覆蓋占比達45.8%,優質教育版圖緊隨片區開發進程“同步擴張”,優質教育資源在群眾家門口“遍地開花”。三是人才興教工程,凝聚“心”力量。推進“天心紅”人才工程和未來教育家培養工程,近5年公開招聘教師1782人,打造名校長、名師工作室31個,培養優秀領軍人才93人。四是“五育”并舉工程,構筑“心”格局。實施“德育活動創新”項目化管理,縱深推進“智慧五育”,建設49個智慧教育創新試點項目,創建未來學校8所。百年名校雅禮書院中學是湖南省唯一一個“創新教育實驗學校”。五是評價優化工程,聚焦“心”亮點。深化減負增效,搭建“登山型”課程模型,提升課堂實效。健全“四級聯動督導”機制,打造“一站兩群四平臺”,成功創建全國首批中小學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六是品牌宣傳工程,擴大“心”影響。推出“教育為城市立心”和“每天用心做教育”宣傳語,為“立心教育”品牌進一步提心氣、聚人氣、揚名氣,“立心教育”正成為長沙的一張亮麗名片,成為“人心悅處是天心”的生動寫照。
(作者系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教育局黨委委員)
學者說
主城區“破題”的三個著力點
翁秋怡
主城區是城市的核心區,通常城市化水平較高、人口密度大且流動人口相對集中。隨著流動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眾多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需求也由原先有學上逐漸變為上好學,主城區面臨教育資源承載力的挑戰。擴充主城區的優質教育資源,是主城區實現優質均衡發展的必由之路,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力。
第一,“補短擴容”破解主城區資源短板、學位緊張的難題。通過“改造、挖潛、新建”,改善辦學條件,擴大辦學空間。一是開展優質均衡專項調研,制定“一校一案”改進方案,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精準化解資源短板問題。如廈門市湖里區實施“有機更新”工程,對36所校園366個項目進行“微更新”改造,校園面貌煥然一新。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投入1.8億元補齊學校餐廳宿舍短板。二是通過騰挪轉換、整合擴建、地下延伸等方式,挖掘校內存量空間。如成都市青羊區將能滿足學生教育教學需要的、專用的、安全的其他用房和場地轉變為教輔用房及運動場地,46所存量校點累計拓展各類教育教學空間10萬余平方米。三是通過新建學校、統整社會資源和閑置場地改擴建學校等方式,整合全域資源,增量擴容辦學空間。廈門市湖里區2020年以來先后開辦8所學校,新增學位20190個,新增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5萬多平方米。
第二,“提質擴優”改變主城區優質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狀況。通過集團化辦學、培育新優質學校,提質薄弱學校,擴大名校資源。一是通過名校領辦、研培共進、基地共享等集團化辦學模式,發揮區域優質學校龍頭效應,推動區域內強校帶弱校協同發展。如廈門市湖里區推行“核心校+提升校”“核心校+幫扶民辦校”“核心校+新校”等不同形式的集團化辦學模式,組建7個教育集團,實現公民辦校、強弱校的抱團發展。成都市青羊區成立17大名校教育集團,領辦校點63所,覆蓋率達86%,盤活全區名校資源。二是依托名校建立新校點,培育新優質學校。創新合作機制,使名校幫扶效果落到實處。如成都市青羊區實施新建校保護機制,一次性給予開辦經費,建校前3年按照最優等級進行認定,給予學校充足成長期,實現區域新學校“辦一所優一所”。將名校和幫扶校捆綁考核、加權考核,統籌兼顧整體發展水平與個體進步情況,激發薄弱學校發展潛力和動力。
第三,“綜合改革”全面提高全域義務教育辦學質量。深入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一是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五育”融合,加強思政課建設,提升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長沙市天心區實施“德育活動創新”項目化管理,推廣學生“體藝2+1”“科技創新”項目,縱深推進“智慧五育”;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推進美育工作坊建設,開展馬頭琴、掐絲琺瑯、羊毛氈等特色課程,將非遺、高雅藝術與地域民俗文化融合實施。二是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構建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鹽城市亭湖區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實施“教師成長溫暖工程”“教師健康關愛計劃”“教師專業發展計劃”和“名師成長激勵計劃”。廈門市湖里區實施“先鋒者計劃”“引領者計劃”“成長者計劃”,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實行新教師“12369”培養工程,建立骨干教師交流輪崗機制。三是創新教育治理,探索家校社合作育人,完善教育評價督導機制,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廈門市湖里區通過民辦學校年檢、績效考核、小片區管理、公民辦結對等創新舉措,促進民辦學校優勝劣汰和轉型升級。鹽城市亭湖區貫徹落實家庭教育“一法一條例”,建立“三情”檔案6.1萬份,研制具有亭湖特色的家庭教育指導手冊。長沙市天心區健全“四級聯動督導”機制,打造“一站兩群四平臺”,成功創建全國首批中小學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
(作者單位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22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