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教師與德國專家討論實踐教學問題。 學校供圖
2001年,德企克恩—里伯斯公司與蘇州太倉市合作,引入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成立了太倉德資企業專業工人培訓中心,就這樣,“雙元制”教育在太倉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逐漸形成了“一頭連著學校、一頭連著實訓企業”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太倉模式”。
經過20多年的本土化創新實踐,“雙元制”教育已成為太倉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2024年,江蘇省太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和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牽頭組建蘇州市太倉中德智能制造產教聯合體,進一步深耕本土化“雙元制”教育,持續擦亮“雙元制”教育品牌。
協同聯動,促進“雙元制”育人邁上新臺階
“這上面是落料口。”“我得把它拆解開再看一下。”在克恩—里伯斯(太倉)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沖壓事業部生產經理周志浩正在和同事俞偉交流模具備件情況。2001年,江蘇省太倉中等專業學校成立首屆“雙元制”班,共招收21名學生,周志浩和俞偉就在其中。在“雙元制”班里,兩人不僅學到了學校老師講授的專業理論知識,也得到了企業技術老師和德國專家的悉心指導,對制造行業中的圖紙設計、零件加工、表面處理等領域都有了深刻理解。經過3年學習,21名學生順利通過學校、企業考核和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組織的兩次第三方評估,很快被德企預訂一空。此后,太倉又相繼啟動了高職、本科層次的“雙元制”人才培養,不斷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德資企業選擇落戶太倉。截至目前,太倉集聚了530多家德企,其中隱形冠軍企業60余家,鏈接800多家中國企業,形成了工業母機、汽車核心零部件、航空航天三大產業創新集群,年總產值超1100億元。
2024年,江蘇省太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和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牽頭,聯合48家頭部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8家政府部門、4所本科院校、9所職業院校、2家行業協會共同組建蘇州市太倉中德智能制造產教聯合體,政校行企聯手,構建中德職教、中德產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區域性產教融合新生態。
“過去20多年,‘雙元制’教育讓太倉與德企實現了雙向奔赴,聯合體的建立,是‘雙元制’育人模式的再出發。”太倉市高新區管委會中德辦主任段月強說。
太倉高新區充分考慮聯合體利益相關方的發展需求,構建了“理事會、校企合作委員會、項目聯管會”三層組織架構,確保聯合體合作長效、運行實效、管理高效、評價有效。
聚焦服務太倉市三大產業創新集群,聯合體把“雙元制”人才培養鏈的打造,作為一項重要任務。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周曉剛介紹說,在“雙元制”人才培養上,一方面,聯合體將進一步深化中職、高職和本科3個層次的學徒培養體系建設,擴大學徒培養規模;另一方面,開展企業員工的職后培訓,構建從技能人才培養到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培育的遞進培養體系。未來,還將對技能培訓和職業資格實施學分認證,實現聯合體內學歷教育與培訓學分的互認,以及校校之間、校企之間的學分互認,貫通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
段月強表示,聯合體將集聚和優化太倉“雙元制”教育和高新區德企資源,真正把“雙元制”教育建設成為太倉“技能人才的供給倉”和“創新人才的儲備倉”,全力打造國家級對德合作平臺,使太倉對德合作特色更特、優勢更優。
一站式服務,推動“雙元制”育人產業化發展
自2001年以來,依托在太德企、本土院校、德國工程師協會等多方資源,太倉相繼建立15個雙元制教育培訓中心,建立了國內唯一的AHK教育示范推廣基地,成立了全國規模最大的德國職業資格考試和培訓基地,累計培養了1萬多名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
伴隨著三大產業創新集群的發展,太倉經濟發展勢頭猛進。2023年,太倉GDP達到1735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3200億元。
段月強坦言,在發展過程中,“用工荒”“技工荒”問題逐漸顯現。“學歷教育的規模不足以支撐地方產業人才需求、‘雙元制’教育資源分散、未形成規模體系、人才培養質量不能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后企業的技術技能要求等問題亟待解決。”
太倉市高新區決定投資25億元,建設占地148畝、建筑32萬平方米的中德雙元制職業教育產業園,作為聯合體的實體化運營載體,為“產”和“教”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太倉決定以做好“雙元制”教育服務產業和“雙元制”教育產業化,實現“雙元制”人才培養由“散”到“聚”,培訓規模由“小”到“大”,影響力由“弱”變“強”,為產業成規模輸出高質量人力資源。
記者了解到,太倉政校企行聯合成立了中德雙元制職業教育產業園園區管委會,并注冊成立了中德雙元制職業教育產業園教育發展(江蘇)有限公司,常態化運營產業園。“園區既開展‘雙元制’學生的培養,也對社會未就業人員、擬轉行就業人員等開展技能培訓,不僅服務德企,也服務本地的中小微企業。”中德雙元制職業教育產業園教育發展(江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顧曉吳介紹道,園區將提供人力資源開發、職業人才培養培訓、職業技能鑒定評價、培訓教材設備開發、師資能力培訓提升、培訓設備展覽展示、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等“一條龍”服務。
在產業園區,記者看到,部分樓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費斯托MPS培訓中心、博世力士樂液壓培訓中心等企業培訓中心已經入駐,數控車、五軸機床等“大塊頭”機械設備分區陳列。全面投入使用后,產業園區預計每年培訓高標準技能人才5000人次。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處處長高飛介紹說,學校也將把產業園區作為“雙元制”校區,進行“雙元制”人才培養。
依托產業園區,太倉高新區還將牽頭搭建聯合體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用于解決人才培養、科技服務、創新轉化等信息不對稱、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周曉剛說:“未來將推行產業規劃和人才需求發布制度,政府政策清單、學生信息清單、企業需求清單等在平臺上均可一目了然,聯合體各方可以通過平臺實現精準對接。”
融合創新,打造“雙元制”育人區域范式
“德企可以,中國企業可不可以”“太倉可以,其他地方可不可以”。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蘇霄飛告訴記者,“雙元制”教育實踐20多年來,始終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2018年,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開始嘗試建立“雙元制”人才培養標準體系,在培訓中心、企業學院、師資隊伍等“雙元制”要素方面制定關鍵技術指標的解決方案和流程規范,推動解決校企協同育人“術語不統一”“內容缺標準”“運行無規范”和“合作缺規則”等問題。為此,學校還專門制定了推廣手冊,明確“雙元制”教育實施的核心。從政府、企業、學校和行業四個層面建立“雙元制”實施的內容、步驟、流程和改進路徑。
“在之前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標準體系基礎之上,聯合體將進一步細化、規范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內容,通過校企合作內容的項目化,項目推廣應用的標準化,形成在全國范圍內可推廣、可借鑒的‘雙元制’育人新范式。”蘇霄飛說。
按照“人才鏈”“技術鏈”和“服務鏈”三大主線,聯合體簡化校企合作模塊、規范校企合作內容、統一校企合作過程、優化校企合作秩序,將“多種多樣”的校企合作活動規范為“統一標準”的合作項目,共設置了人才培養項目7種類型、技術服務項目3種類型、產業賦能項目2種類型。
據了解,以校企合作項目為管理對象,太倉市高新區將進一步依據項目的實施需求,精準制定引導和支持政策,形成政策和制度清單,直接、高效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
近年來,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先后為成都、沈陽、合肥和保定等城市的“雙元制”教育推廣提供咨詢服務。蘇霄飛說:“通過聯合體的打造,‘雙元制’育人模式的經驗樣本將更好地推廣復制,在全國遍地開花。”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24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