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觀眾在展廳里逛廟會。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供圖
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樂清首飾龍。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供圖
③唐代彩繪生肖蛇陶俑(右)和龍陶俑。 董嘉程 攝
春節是什么?或是“爆竹聲中一歲除”辭舊迎新的笑顏,或是“燈前小草寫桃符”歲歲平安的祈愿,或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闔家歡樂的團圓,又或是“初一餃子初二面”大快朵頤的盛宴……春節,在每個人的眼中展現著不同的姿態,卻又同樣喜氣洋洋,同樣濃墨重彩。
2024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本就熱鬧非凡的春節更添一把火,也再度掀起了一陣“非遺熱”與“文博熱”。
一元復始
時光如水,川流不息。但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于用一個個被賦予特殊含義的時間點,將連續不斷的時間分割為一個個具體可感的片段,特別是歲末年初、冬去春來之際,這種時間更新的意識更是格外強烈。
臨近春節,年前年后的每一天都充滿了儀式感。正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展出的“過年——春節主題展”,以春節的重要時間節點為線索,自冬至拉開序幕,經過臘八節、小年的鋪墊,到除夕、春節的高潮,直至元宵節的終章,多姿多彩的過年習俗環環展開、層層推進,好似在我們眼前上演了一出“國潮”大戲。
登上二層觀景廊道,下方是琳瑯滿目的廟會街市,是盡情歌舞的鄉村春晚。2600平方米的展廳里人潮涌動,其中最為歡欣雀躍的,還是剛穿上嶄新的紅色棉衣的孩子們——剛剛還坐在圓桌前“吃”投影出來的佳肴美饌,這會兒正要去排隊拓印福字,卻又被攤位上的手工剪紙吸引了目光……看著他們臉上掩飾不住的興奮,我的腦海中不知不覺響起了那首耳熟能詳的童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
普天同慶
自我記事以來,每年臘月廿三那天的晚飯都是餃子——這是我們家鄉過小年的習俗。直到近年來互聯網飛速發展,微米級的光纖連通了廣袤的神州大地,我才和大部分北方網友一樣后知后覺,原來南方大部分地區的小年是臘月廿四,吃的也不是餃子,是年糕、年粽、湯圓……
來自天南海北的我們,慶祝春節的方式各有精彩,卻同樣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自2006年春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全國各地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春節民俗還有山西省懷仁市的“春節(懷仁旺火習俗)”、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的“春節(查干薩日)”、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的“春節(娘子關跑馬排春節習俗)”、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的“春節(行花街)”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的“春節(六盤山區春官送福)”等擴展項目。
那些活躍在春節期間的非遺民俗更是絢麗多姿,好像鉚足了勁兒,要在“春晚大舞臺”上大顯身手。臘月迎新的京西太平鼓、立春勸耕的內鄉打春牛、引人駐足觀看的高密撲灰年畫、令人拍手叫好的滄縣獅舞……特別是展廳正中央的“樂清首飾龍”,龍船造型的燈彩集木工、油彩、紙扎、龍燈、刻紙等工藝于一體。遠觀,巨龍昂首挺胸,樓船富麗堂皇;近看,不僅有雕梁畫棟,船上百十號人物更是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金蛇賀歲
過春節,當然少不了拜年,更少不了各種祝福語的花式問候,而有心人早就發揮創意,將十二生肖巧妙地融入其中——有的照搬成語“虎虎生威”“馬到成功”;有的巧用諧音“三陽(羊)開泰”“諸(豬)事順遂”;樸實無華的,有“鼠年大吉”;別出心裁的,有“Happy牛year”……十二生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春節密切相關。人們按照十二生肖的輪換順序來紀年,并將生肖作為吉祥的象征,賦予其不同的文化含義。
1月22日,“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海報上的“明星”正是即將在春節上崗的“巳蛇”——唐代彩繪生肖蛇陶俑。1955年,陜西省西安市東郊韓森寨唐墓出土了一組十二生肖俑,此組生肖俑高38至43厘米,寬11厘米,均塑為獸首人身,俑身著寬袖長袍,表涂紅綠彩繪。蛇陶俑正是其中之一,整個春節期間,它都會和自己的上一任龍陶俑一起,在展廳入口處拜年迎賓,以示年歲更替、生肖交接。
除了兩尊陶俑外,來做客的“嘉賓”還有商代的婦好鸮尊、春秋蛇紋銅提鏈罐、唐代伏羲女媧像立幅等200余件(套)文物,涵蓋青銅、玉器、錢幣、陶瓷、金銀器、漆器和書畫等多個品類。它們的造型、圖案、歷史背景背后所蘊含的吉祥祝福,與今天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遙相呼應,因此,文物也就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成為了傳遞祥瑞與福澤的象征。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26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