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李建明(左)為種植戶講授防治病蟲“薊馬”的方法。 本報記者 馮麗 攝
“咚咚鏘咚鏘……”1月22日,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是中國北方傳統的小年。陜西省延安市大大小小的廣場上鑼鼓震天響,火熱的秧歌表演吸引著路過的市民駐足觀看,到處都能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兒。
記者來到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果蔬菌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排列的果蔬溫室大棚。走進當地菜農劉浪浪的溫室大棚,暖意撲面而來,只見圓潤飽滿的西紅柿掛在枝上,顏色鮮紅。
近年來,延安打了一場精彩的農業“翻身仗”,河莊坪鎮正是代表。
延安位于黃土高原,溝溝峁峁多,把耕地切割得零七八碎。水資源短缺、冬季氣候寒冷等更一度是當地農業發展的“攔路虎”。
改變在2018年到來,那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延安市人民政府、安塞區人民政府簽訂了延安蔬菜試驗示范站合作協議。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教授李建明是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陜西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在他看來,在黃土高原上搞農業,最大的優勢是日照充足,對瓜果蔬菜生長利好大。
因地制宜、對癥下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團隊在當地推廣設施農業,創新形成了“新型日光溫室、水肥一體化、簡易化基質栽培、有機營養及病蟲害全程生物防控”的“3+2”技術體系,引進了西紅柿、西瓜、甜瓜、辣椒等果蔬的優良品種,破解了山多地少、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實現四季生產“不斷線”。
從“一鍵噴水”“一鍵加溫”到“果蔬一鍵運輸”……行走在當地的溫室大棚中,記者發現農戶們的種植方式早已“提檔升級”,邁上了智能化、機械化的“快車道”。
“傳統農業又苦又累,一年下來掙不了多少錢,年輕人都不愿干。如今,現代化的設施農業蓬勃興起,種植效益高,干得好一年就能掙二三十萬元,讓年輕人覺得工作有前景、生活有奔頭。”河莊坪鎮黨委書記劉震感慨地說。
劉浪浪先前在外打工,總覺得離家遠,后來選擇回鄉搞設施農業。這個勤快的年輕人邊摸索邊嘗試,很快掌握了大棚種植和蚯蚓肥技術。兩個標準大棚種植下來,一年收入能到30萬元。“品種好就賣得俏。市面上的普通西紅柿2—3元一斤,但大棚里種的有機營養西紅柿能賣到10元一斤,剛采摘的一批西紅柿一上市就銷完了。還有我種的甜瓜、西瓜,不僅銷量好,價格也比普通品種貴兩三倍。這日子是越來越甜嘞。”劉浪浪說。
離開劉浪浪的大棚,記者跟著李建明轉了好幾個果蔬大棚,恰好碰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畢業生王小靜。王小靜夫妻二人從2019年就進行大棚種植,在河莊坪鎮有11個溫室大棚。最近,她有些頭疼:大棚里的薊馬(一種農業害蟲)不少,怎么解決?
李建明詳細介紹了處理方法,還支了防治薊馬的“妙招”:在大棚里種些煙葉,煙葉散發的特殊氣味會把蔬菜上的薊馬都吸引過去,再給煙葉噴灑藥水就能殺死薊馬,蔬菜就能長得綠色健康。
這樣的“傳經送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延安蔬菜試驗站的學生也在積極參與。李建明要求自己的學生駐試驗站至少一年,在田間地頭扎根,不僅要學會解決實際問題,還得學會跟農民打交道。
雖然除夕將近,但還有3名學生堅守在試驗站里,忙得不亦樂乎。他們按照自己的課題,調節大棚內果蔬的生長條件,觀察其長勢。
博士生路希打算臘月二十八返鄉,是三人中最后一個回家過年的,正進行著光照長度對西紅柿生長影響的試驗。“比如說,通過模擬太陽光,給這一部分種植區多補3個小時的光照,看西紅柿能增產多少,綜合效益能提升多少。”路希向記者介紹。
近年來,西北農林科大積極探索實踐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該校的科技小院分布在陜西省內的有10個、其他省份的有5個。農產品產業涉及小麥、雜糧、棉花、蔬菜、紅棗、奶牛、灘羊等領域,為西部地區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把失敗留給我們,把成功留給農民。”李建明心里裝著滿滿的使命感,要在西北大地進一步唱響設施農業的“春之曲”,讓農民增收入、農業增效益。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27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