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師生在西溪校區實驗室做實驗。 浙江大學供圖(資料圖片)
浙江大學學生在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學生創新實踐基地開展跨學科交流。董旭明 攝(資料圖片)
浙江大學學生在紫金港啟真湖畔參加水上運動會。 浙江大學供圖(資料圖片)
■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全面構建“創新牽引的科技支撐體系”中能夠發揮學科齊全、人才密集、創新引領等綜合優勢。
■ 把創新、創業、創造作為教育理念滲透人才培養全過程,推動學生從“會學習的人”成長為“會創造創業”的人。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了教育強國建設的“八大體系”。其中,“創新牽引的科技支撐體系”與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密切相關。
近年來,浙江大學在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制度生態方面有許多重大突破,“浙大系”創業力量現象級涌現。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教育報專訪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深度解碼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參與全面構建“創新牽引的科技支撐體系”中應當如何作為。
1
以制度升級為抓手
破解制約創新能效的關鍵瓶頸
記者:在您看來,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參與全面構建“創新牽引的科技支撐體系”中有哪些優勢?
任少波: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緊密結合點,在全面構建“創新牽引的科技支撐體系”中能夠發揮學科齊全、人才密集、創新引領等綜合優勢。
具體來說:一是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在“兩個大局”交織的背景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應聚焦強國建設需求,完善學科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自主探索為國家培養具有真正創造能力和創業精神、推動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
二是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應當堅持“四個面向”,超前布局重大領域交叉前沿方向,勇于開拓新領域新賽道。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組織謀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推進實施“非對稱”趕超的顛覆性創新,突破“卡脖子”“殺手锏”問題。
三是匯聚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一流人才往往是引領科學中心和創新中心轉移的風向標。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著力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積極對接國家重大人才計劃,面向全球引育更多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還要發揮平臺優勢,推動各類人才在參與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中施展才干。
記者:我們了解到,近年來浙江大學把學科交叉會聚和前沿交叉研究作為推進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路徑,實施面向2030的學科會聚研究計劃。我們感興趣的是,在推進過程中,學校重點突破了哪些傳統機制壁壘?
任少波: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與催生重大原創性成果的重要驅動力。在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的過程中,我們以制度創新為抓手,針對破解制約創新能效的關鍵瓶頸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破解學科交叉體制難題。學校將深化學科交叉體制機制改革作為學校年度重點改革任務,出臺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共享的指導意見、教師校內兼聘暫行辦法、交叉學科學位評定委員會工作規程等文件,著力解決教師跨學科跨院系合作、交叉研究學術評價與成果共享機制等制約學科交叉的關鍵問題,為交叉前沿創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打造學科會聚型的創新組織和平臺。以“科技創新團隊+交叉研究中心+核心學科”為支點,組建跨學科科研聯盟,聯盟成員牽頭承擔校內90%以上的國家重大專項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構建有效貫通學科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新型學科會聚平臺,探索問題導向的有組織科研模式。
三是營造學科交叉合作氛圍。學校建立跨學科學術交流品牌,開展各類交叉論壇活動,致力于推進學科交叉合作。在人才隊伍選拔上注重青年人才的跨學科視野,依托“青年學術骨干實踐鍛煉計劃”設立學科交叉專項崗位,為更多學者提供形式豐富的跨學科合作交流平臺。
2
充分發揮策源優勢
做服務區域發展的創業加速器
記者:今年春節以來,“杭州六小龍”引發廣泛關注,其中DeepSeek(深度求索)、云深處科技和群核科技這三家硬核科技企業的創始人都畢業于浙大。很多人好奇:為什么是杭州,為什么是浙大?對于這個問題,您怎么看?
任少波:的確,最近很多人都在關注這個問題。在我看來,除了他們個人和團隊的努力奮斗,浙江省、杭州市良好的創新創業土壤、政策和生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浙大來講,這也是多年來學校堅持“以服務求發展,用貢獻求輝煌”辦學理念的重要成果。學校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創新策源優勢,錨定打造服務區域發展的創新驅動力、人才匯聚地、創業加速器,構建卓越創新創業生態圈,探索實踐以教育、科技、人才要素集聚服務區域發展的“浙大模式”。
社會很關注浙大作為“創業加速器”發揮的重要作用,我就以這方面為例。浙大集聚各方創新資源,打造了創業教育、創業孵化、創業投資三大體系,大力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拔尖創新人才,助力師生校友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增添新動能。
在構建創新引領的創業教育體系方面。學校把創新、創業、創造作為教育理念滲透人才培養全過程,推動學生從“會學習的人”成長為“會創造創業”的人。將創業課程納入本科生培養方案,建成特色創新創業課程168門,開設了“X+創業”“X+創業管理”等聯合課程;創設本碩博貫通的創業管理學位教育,獲批全國首個創業管理二級學科博士點;依托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全面推進科教融匯育人,組織學生參與各類學科競賽和創業大賽近160項。畢業生中涌現出一批有廣泛影響力的創業者和企業家。
在構建全鏈條、全要素的創業孵化體系方面。重點在于打造平臺和機制,依托國家大學科技園、校友總部經濟園、紫金科創小鎮等平臺提供創業孵化空間,構建從技能培訓、項目優化到融資對接、創業落地的全鏈條創業孵化體系,支持在校師生早期創業活動,精準梯度培育科創企業,打造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孵化器。浙大國家大學科技園成功孵化了大批高科技企業。
在構建全生命周期的科創投資賦能體系方面。學校充分發揮浙大控股、浙大創新創業研究院等高能級科創賦能平臺功能,積極匯聚創新要素,做大做強浙大科創基金系列品牌,為優質科創項目提供基金支持等全方位賦能。
3
開啟全面創新征程
統籌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
記者:在教育強國建設的大背景下,浙大將如何面向未來,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任少波:去年11月,學校出臺了《關于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奮力在服務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中做出戰略貢獻的實施意見》文件,啟動科技創新“九大行動”,一體統籌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主動承擔國家戰略任務,提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努力在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戰略作用。
一是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強化使命引領的戰略布局。學校將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布局,推進建制化、成體系、有組織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精準布局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優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與交叉研究系統布局,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有組織攻關,高水平服務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高質量創新。
二是以提升承載能力為牽引,重塑任務導向的組織體系。學校將深化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改革,以戰略任務為牽引重塑科研組織體系,突破傳統科研組織模式的路徑依賴,探索浙大特色的新型組織結構,深化平臺為主型、醫院賦能型、校地校企合作型、條件保障型等創新組織體制改革。
三是以引育戰略人才為核心,實施鼓勵冒尖的政策創新。學校將積極推動資源向引育戰略人才力量匯聚,實施戰略創新人才引育行動,遴選戰略創新能力、組織能力和競爭優勢突出的人才進行重點培育。完善人才考核評價制度,推進科技人才評價試點改革,建立符合創新活動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機制。
四是以提高轉化效能為目的,探索促進轉化的新型機制。堅持以“創新、實踐、需求、價值”為驅動的轉化導向,建立健全重大成果獎勵培育組織與遴選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新質生產力促進機制,優化有組織科技成果轉化考核激勵機制,健全項目發現、評價審批、轉化運營、作價增值等全流程轉化服務制度,不斷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體系效能。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12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