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在馬來西亞學習中文,但進步速度很慢,后來決定參加AFS國際文化交流項目,到中國學習中文。”馬來西亞國際學生于夕鴻通過參加AFS項目,來到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進行短期國際交流,學校、接待家庭熱情幫助,使他的中文水平進步顯著。
AFS國際文化交流項目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與國際文化交流組織攜手共建,是面向中學生的交流項目。該項目幫助很多學生了解中國,并提升了中文水平。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教育局外事科原科長于家認為,佳木斯地域文化鮮明,居民豪爽、直率、熱情好客,為開展AFS項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深耕文化沃土,播撒中文種子
提到教過的國際學生,黑龍江省湯原縣高級中學教師孫琪如數家珍:“意大利的唐生浩通過了中國漢語水平考試(簡稱‘HSK’)六級,后來到北京語言大學攻讀研究生學位。在廈門大學讀書的泰國學生許文思也通過了HSK六級。”
根據往年成績,經AFS項目培養、通過HSK的國際學生中,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成績顯著。“中文堪稱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曾在佳木斯第八中學學習的泰國學生李弘麗回想起自己在佳木斯的中文學習經歷,感嘆不已。
據了解,AFS項目雖有統一的工作指導手冊和教學指導大綱,但沒規定具體的教育內容。多年來,佳木斯市深入探索,建立了特色教學體系。
佳木斯市第一中學教師趙春雪為國際學生開設中國書畫和剪紙藝術課,她說:“國際學生從認識筆墨工具、掌握執筆姿勢開始,感受中國書法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
黑龍江省林業衛生學校為國際學生設立體驗中國文化為主的“漢語日”活動,還特意為他們安排了繪畫、書法、體育、音樂和中醫護理等課程。學校教師趙麗偉曾參與“一帶一路·同一堂課”中醫授課視頻錄制,現在負責教授國際學生中醫護理課程。“通過學習中國文化,學生的詞匯量不斷積累,中醫知識日益豐富,漢語水平顯著提升。”她表示。
浸潤家庭生活,感受中國溫度
參加AFS項目的國際學生需要寄宿在中國家庭,在全中文環境中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文化。這種寄宿模式讓國際學生體會到中國式家長的關愛。
留學南開大學的德國學生周靜雅曾于2015至2016年在佳木斯市第十一中學學習。在她眼里,中國父母非常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但習慣不同,也帶來一些“尷尬”。劉中輝一家申請成為AFS項目接待家庭,接待過一名澳大利亞學生。他說:“有一次我沒有敲門就進了房間,她當時很不高興。我想這些孩子習慣于有自己的空間,我應該尊重她。”后來他養成了進房間先敲門、遇事先征求對方意見的習慣。
朝夕相處,讓這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我的中文名學是中國媽媽取的。”曾在佳木斯市第八中學學習的泰國留學生毛毛說,“中國媽媽每周都會安排活動,還教我做家常菜。中國爸爸說,媽媽為了我才開始學習下廚的。”劉中輝說:“孩子回國前,我們一家和朋友送了她許多禮物,有茶葉、茶具、衣服、食品等。她怕行李超重,最后把衣服層層套在身上,茶具揣在口袋里,什么也不舍得丟。回國那天,她打扮得像個‘小皮球’。”
其間,國際學生對中國的認識更深刻了。李弘麗說:“我發現中國人很開放,愿意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愿意與外國人真誠交流。”
培育友好使者,架起溝通橋梁
來到中國后,中國人、中國文化就成了這些國際學生的熱點話題。于夕鴻留學中國期間,常與馬來西亞的家人、朋友分享在中國的見聞,來中國旅行成了他們的熱切愿望。
參與項目的國際學生畢業后,大多選擇在中國上大學,或回國從事與中文相關的工作。黑龍江省林業衛生學校首屆國際學生班的一名泰國學生,在校期間通過了HSK六級考試,畢業回國后成為中文教師。她所教的一名學生后來報名參加AFS項目,進入這所學校第四屆國際學生班學習。正是她的中國故事,點燃了學生對中國的向往。李弘麗畢業后回國從事翻譯工作,將中文小說譯成泰語。她說:“來中國讀書改變了我的人生,讓我有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
據統計,30余年來,佳木斯市通過AFS項目接待來自27個國家的520名學生,603個志愿者家庭參與接待,選派210名教師赴國外工作、交流和學習,75名高中生赴15個國家參加國際文化交流。“AFS項目促進了世界的相融、相知、相通。”于家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06月12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