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杭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
新聞回放
2025年高考已落下帷幕,近日,記者走訪一些市場發現,針對考生多元化需求,商家推出多種優惠促銷活動,龐大的考生群體成為當前消費市場的“主力軍”。面對不斷升溫的“考后經濟”,專家提醒家長與學生應避免跟風攀比,理性消費方能受益。
主持人語
畢業旅行爆發式增長,電子產品銷量激增,技能培訓與體驗消費受到追捧,在為消費市場注入“強心劑”的同時,也催生了“標簽化營銷”“消費陷阱”等亂象,引發了人們對于理性消費的思考。消費是否是考生考后放松的唯一途徑?有沒有更為健康理性的青春釋放出口?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又該如何正確引導,助力廣大考生度過更加有意義的考后時光?讓我們聽聽同學們怎么說。
“考后經濟”亂象不容忽視
王月
“考后經濟”火爆已經成為一年一度的現象級消費景觀,在有效拉動消費內需的同時,也讓學生群體在考后適當放松身心,可謂“多贏”。然而,找到這個平衡點卻并不容易。一些商家針對學生群體大搞“標簽化營銷”,部分學生出于攀比心理而沖動消費,而一些家長出于溺愛未能進行正確引導,這些“考后經濟”中的亂象亟須得到關注和重視。
究其原因,一方面,學生考前長期進行高強度的知識學習,精神處于緊張狀態,一旦進入放松狀態,面對多種多樣的消費誘惑,容易產生報復性消費的沖動心態。另一方面,有的家長平日里缺乏對孩子的教育引導,在備考過程中因為沒能給予學生足夠的陪伴、關心和支持而產生愧疚與補償心理,進而片面迎合學生要求,甚至主動提出奢侈消費。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需要各個學段貫通接力。中小學校應在日常中涵養學生正確的財富觀念;家長應秉持正確的教育理念,通過言傳身教配合學校教育;監管部門、行業協會需加強對商家的監督管理,規范過度營銷和誘導消費,為學生提供更多安全優質的“放松”選擇。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2024級碩士生)
考后消費應區分“想要”與“需要”
楊昊月
高考剛結束,不少準大學生正在以瘋狂購物、“說走就走的旅行”、全套數碼裝備更新等方式,宣告“自由”。集體消費狂歡的背后有哪些誘因呢?
高考前,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學習是生活的主線任務,而“消費”更多時候是作為孩子成績變好的獎勵。“等你考第一名,就給你買”是家長慣用的鼓勵話術,大部分孩子的經濟主導權掌握在父母手中。仿佛大部分消費體驗都在“等上大學了”才能兌現。
高考結束后,準大學生進入一種“消費釋放”的狀態。孩子們要跨入人生的“新階段”,他們對未來的大學生活有著無盡的憧憬,對于“自由”“美”的幻想集中投射在消費上——買手機、買電腦、買化妝品、考駕照、旅游等。
面對“考后經濟”的狂熱,理性消費的構建需要個體、家庭與社會共同發力。準大學生需要適度消費、理性消費,避免掉入消費陷阱。對“青春不留遺憾”“新生必備”等話術保持清醒,區分“想要”與“需要”。不跟風、不盲從,在充分了解自身需求與家庭經濟狀況的基礎上進行消費。對家長而言,要在平時培養孩子良好的消費觀,培養孩子的經濟自主性,避免孩子被壓抑了許久之后進行報復性消費。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2023級博士生)
踐行理性消費有三招
耿詠琪
隨著2025年高考落幕,龐大的考生群體成為重要消費力量,“考后經濟”持續升溫。理性消費作為準大學生的“必修課”,對其個人成長與價值觀塑造有著不容忽視的意義。
為何準大學生易陷入考后消費陷阱?一方面,高考結束后,在補償心理和攀比心理的推動下,促使準大學生關注升級人生“裝備”。另一方面,長期的校園生活使準大學生缺乏預算規劃能力與消費經驗,當家長放松金錢的管束時,易陷入沖動消費的誤區。此外,一些社交媒體不斷制造“不買就落伍”的觀念,進一步誘導準大學生非理性消費。
理性消費意義深遠,它能夠幫助準大學生糾正以物質衡量價值的誤區,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中保持清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學生踐行理性消費可從三方面著手。首先,要明晰需求界限,結合自身經濟情況制定購物清單,優先滿足剛需。其次,提升消費智慧,打破“貴即好”的思維定式,沖出營銷迷霧,關注商品實際性價比。最后,重視精神消費,可將部分預算用于精神消費,提升內在素養,為自身生活蓄力。
值得注意的是,理性消費并非過度節儉,它是指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合理消費。對準大學生而言,理性消費不僅是對過往努力的嘉獎,更是學會規劃未來的起點。當“考后經濟”的熱潮席卷而來時,準大學生不妨放慢腳步,讓消費回歸理性。
(作者系湖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1級本科生)
《中國教育報》2025年06月23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