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蔣亦豐 通訊員 沈家迪 何建瑜)最近,浙江省嵊泗縣人民檢察院與嵊泗某公司在浙江海洋大學簽訂了一份“藍碳”認購協議,以5萬元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認購500噸嵊泗厚殼貽貝養殖沉積惰性有機碳匯。
藍碳即海洋碳匯,長期以來,國際學界對“貝類養殖是否屬于碳匯”爭論不休,成為制約產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堵點。嵊泗作為聞名遐邇的貽貝之鄉,厚殼貽貝養殖面積達2.23萬余畝,浙江海洋大學黨委書記嚴小軍教授團隊以此為研究對象,開啟了一場600多天的科學研究。
團隊采用同位素標記技術,首次清晰追蹤到貽貝攝食后藻源碳的沉積與轉化路徑,對貝類養殖促進沉積物惰性有機碳累積提出了關鍵性證據。研究發現,貽貝不僅加速了有機碳向海底沉降,更通過篩選特定功能微生物,將大量碳轉化為化學性質穩定、難以被分解的惰性有機碳,長期封存于沉積物中。
基于這一機制,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提出“藻—貝—菌”(3M)三元共生增匯理論,為雙殼貝類養殖活動的碳匯功能提供了系統性辯護。2025年,這一突破性成果發表于水產領域頂級期刊?!拔覀兘K結了爭議,證明了貽貝養殖是實實在在的碳匯過程?!眹佬≤娬f。
理論突破急需應用出口。浙江海洋大學聯合寧波海洋研究院,將實驗室成果迅速推向廣袤的嵊泗養殖海域。團隊深入嵊泗縣枸杞鄉萬畝貽貝養殖區,結合航次調查與沉積物定點采樣,開發出國內首個貝類養殖惰性有機碳匯核算方法學。經嚴格測算,枸杞鄉貽貝養殖區年均可產生惰性有機碳匯1979噸,每噸100元。
嵊泗縣人民檢察院辦理的嵊泗某公司非法捕撈案件中,當事人自愿以認購碳匯履行賠償責任,實現了“破壞者”向“修復者”的轉化?!斑@既是對生態損害的創新補償,更是對海洋固碳服務價值的市場認可?!敝凵绞腥嗣駲z察院副檢察長王旭征表示。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01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