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習機械維修。
深化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底層邏輯。探尋數字時代深化產教融合的理念、實踐和有效經驗,是提升職業教育發展韌性的關鍵。近年來,德國以跨界制度生態構建、學習工廠4.0打造、工業4.0平臺建設為抓手,持續探尋深化產教融合的路徑。
1 跨界制度生態構建:深化產教融合的保證
聯邦層面的產教融合法律建設。職業教育橫跨產業界和教育界的復雜性,決定了推動產教融合落到實處、產生實效,需要從產業界和教育界的上位來設計,制定超越部門和行業的政策法規。德國發布的《聯邦職業教育法》是專門針對企業職業教育而制定的聯邦層級法律,其法律效力超越管理、規范職業學校教育的州層面法律,反映出德國將深化產教融合認定為國家事權來進行統籌規劃。同時,該法律對行業協會、企業等產業主體的合法身份、權責空間等予以制度化,為深化產教融合奠定了法律基礎。
跨界聯動的產教融合法律網絡。深化產教融合的實質在于教育系統與產業經濟系統形成同頻共振、互構互促的共生機制。德國針對產教融合涉及的企業職業教育、職業培訓合同、勞動報酬、青少年保護、社會保障、職業資格證書等多重議題,積極推進《聯邦職業教育法》與《民法典》、《青少年勞動保護法》、《勞資協議法》、《社會法典》、《職業資格確認法》等法律在內容規定上形成實質性聯動,以產教融合法律網絡的構建來保證職業教育深入發展。
產教融合多主體參與的格局。描繪產教融合多元參與主體的關系圖譜,是德國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策略。其一,德國明確了部際協同工作層面相關部門的主要職責,如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聯邦教育和研究部在職業認可、培訓企業認證、國外職業資格認證等方面協同工作,聯邦教育和研究部、聯邦勞動署在職業教育統計和報告發布等方面協同工作。其二,明確了不同產業經濟領域的行業協會在職業教育方面的角色,形成依靠行業協會和企業的主體性來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實踐格局。其三,明確了職業教育多元參與主體在“聯邦決策委員會—行業協會職業教育委員會—州職業教育委員會”三個層面的協商工作機制,形成職責明確的深化產教融合工作局面。
2 學習工廠4.0打造:深化產教融合的典型
學習工廠是德國深化產教融合,實現不同地區、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實體化運行的典型形態。學習工廠4.0是基于真實工業現場流程和技術,使學生直接接觸到產品和創新全過程的新型學習環境。它通過各類資源整合和協同創新,在加速新興技術研發和轉化的同時,為學生營造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應用的完整培養生態。數字化背景下,打造學習工廠4.0被認為是德國打通產教融合“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策略。
多重訴求融合。學習工廠4.0建設的核心訴求在于破解工業4.0背景下產業數字化發展引發的產教發展錯位。具體而言,學習工廠4.0建設,不僅助力產業界推進工業4.0的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幫助中小企業參與工業4.0,而且幫助教育界認知工業4.0的真實生態和工作場景,培養勝任數字時代工作的青年,革新教育和培訓模式。例如,布倫瑞克工業大學的學習工廠,從建立之初便致力于打造集“為新技術提供測試和中試環境的研究實驗室”、“為學生、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提供感知最新生產場景的體驗實驗室”和“側重于技術工人培養培訓的教育實驗室”于一體的復合性學習工廠。
多重功能設計。為確保多重價值訴求的達成,學習工廠4.0堅持以區域產業經濟和個體發展需求為導向,形成集教育和培訓、工業生產、科技研發和轉化、項目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教綜合服務系統,服務對象包括中小學生、本科生、碩博研究生、學徒以及熟練和半熟練工人等。例如,羅伊特林根大學ESB物流學習工廠是一所融合虛擬工廠和實體工廠的學習工廠。該學習工廠一方面開展實踐性學習,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習群體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和環節。例如,針對本科生,傳授工作系統設計和生產物流領域的關鍵工具和技術方法;針對碩士階段的學生,教授如何解決綜合性的跨學科產品設計和生產工程問題,以及如何利用學習工廠的基礎設施建立生產系統等。另一方面推進開發和驗證,提出解決物流行業發展關鍵問題的方案。同時,該學習工廠還著重探究面向未來的靈活工作和內部物流系統解決方案,例如開發了一種結合自動化和人機協作模式的協作拖車系統。
多重主體共建。學習工廠4.0的參與主體,包括政府部門、企業、行業協會、中高等職業類和普通學校、科研和咨詢機構等,實現了政府部門的政策資源、行業協會的信息資源、企業的技術和經費資源、各類型學校的智力資源、研究機構的學術資源等共建共享,促使學習工廠4.0成為支撐區域科技創新、高技能人才發展、產業經濟水平提升的產教融合發展體。例如,德國慕尼黑的英飛凌科技公司學習工廠,依靠政府部門、多家企業、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等高校、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馬格德堡自動化和通信研究所的人力、知識、技術、經費資源,實施歐洲最大的工業4.0項目之一——“電力半導體和電子制造4.0項目”,探究如何通過增強的數據處理和通信方法來促進智能生產和網絡物理生產系統發展,同時推進相應的教育培訓。
3 工業4.0平臺建設:引領產教融合的實踐
德國積極籌建、升級工業4.0平臺以推進智能制造的發展。一方面,實現智能制造產業鏈上不同環節、不同規模企業的集聚,打造新的商業模式;另一方面,促使智能制造相關企業、行業協會、高校、組織和決策者等集聚,形成智能制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數字化發展機制。
工業4.0平臺在深化產教融合方面具有三重功能:一是依靠自身的指導委員會、戰略委員會、重點領域工作組、學術咨詢委員會、標準化工作組、行業聯盟和行動組等組織,積極在德國智能制造的標準、技術和應用場景、法律框架、實踐和培訓等方面,開發具有實用性、前瞻性的解決方案;二是打造“產教融合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實施工業4.0提供幫助,開展相關員工培訓并提供指導;三是推動形成智能制造行業泛在產教融合共同體。
為加快工業4.0發展步伐,德國教育領域積極開展調查,了解工業4.0時代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綜合素質的能力要求,再通過學習工廠4.0將工業4.0的復雜技術和創新成果轉移到現實條件下的學習場景,幫助青年一代掌握復雜環境中的工作能力和數字化應用能力。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31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