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叢濤 蘇騰 王娜)“這是我國首個實現核電站冷源安全全天候智能預警的‘海洋哨兵’,其核心技術指標已領先國際同類產品……”近日,魯東大學濱海核電冷源安全創新團隊戰超教授向記者介紹。
由魯東大學濱海核電冷源安全創新團隊研發的數字孿生冷源風險海生物預警系統不僅突破了冷源風險預測技術鎖,還構建起了數字孿生智能預警系統。
“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濱海核電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魯東大學濱海核電冷源安全創新團隊帶頭人王慶教授介紹,山東半島濱海核電空間密度極大,目前在運在建擬建的濱海核電廠址有5處,約占全國總數的五分之一。預計到2035年,該地區將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濱海核電廠址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
從2012年起,王慶團隊就一直密切關注新時代中國濱海核電政策,積極探索將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于服務濱海核電發展,并在廠址構造安全和冷源取水安全兩個濱海核電安全的重要組成方面持續發力。
王慶團隊以山東半島濱海核電為主戰場,編研了包括6個標準的溫排水系列行標,出版了《濱海核電溫排水監測預測技術手冊》;出版《濱海核電濃海水入海監測預測技術手冊》,支撐我國核電從濱海到近海、從開放海域到海灣,并實際應用于亞洲最大的萊陽核電海淡工程。
該團隊將傳統水利工程的研究范疇從陸地流域拓展至河口海岸以及海洋工程領域,建立了適應區域特色的“河流—海岸—海洋”一體化新型海洋水利科學與技術研究體系,形成了溫排水和濃海水監測預測、全生命周期工程沖淤預測、非沉降懸浮物輸運堆積模擬、冷源風險海生物預測預警等優勢特色研究方向。
團隊還與國內核電企業共建了一個研究中心和兩個實驗室,構建了政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模式,有效助力濱海核電等國家重大項目落地實施。承擔核電企業委托的單項500萬元以上課題7項,累計合同金額7000余萬元,為多個核電項目冷源取水工程選址、設計,溫排水/濃海水監測預測,生態環境影響評估等提供方案,為山東半島東部濱海核電“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提供了深度技術支撐。
“王慶教授常說‘實踐淬煉英才’,我們要把精彩的科研論文寫在山東濱海。”團隊骨干石洪源教授感慨地說。這支平均年齡只有36歲的團隊,成員全部具備主持國家級項目的經歷,已成為以海內外優秀青年博士為主體,層次多樣、學科多元的高水平創新研究團隊。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19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