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捕捉具體的教育場景,開展研討。吳穎穎 供圖
作為管理者,我們常通過班級環境創設觀察保教質量。一次巡班,一名幼兒說:“我看不懂墻上別的小朋友畫的是什么?!边@句話讓我停下了腳步,那些在教研中高頻出現的“兒童本位”,在實踐中是否被誤讀了?把墻貼滿就代表看見兒童了嗎?而教研里迅速生成的“標準答案”,是否會過濾掉現場最寶貴的復雜性、情境性與個體差異,使教師逐漸失去對教育現象持續而細致的審視?
帶著反思,我發起了一場以“提出真實問題”為核心的教研,嘗試用“關心型對話”引導教師共同經歷理解、共情和反思的過程。我們不再急于尋找“標準答案”,而是引導大家按照“提出真實問題—找到問題伙伴—質疑問題—反思實踐—尋找個性化實踐思路”的路徑,喚醒教師主體意識與持續反思能力。
1 說出“真問題”
第一步,寫下自己的問題?;顒娱_始,我請教師寫下環境創設中最想解決的難題。我鼓勵大家:“不用顧慮問題有沒有價值,只管寫出你最想要解決的真實問題,盡量多描述一些細節?!?/p>
書寫問題的過程,就是教師與自身教育實踐對話、進行深入思考的第一步。如果此時立即對問題進行評價,很容易阻礙真實表達。作為教研組織者,我努力用等待、微笑營造安全、放松的氛圍,讓教師敢于寫下心里話。
第二步,說出自己的問題。寫完后,教師依次分享。大班的蔡蔡老師提出:“開展‘我在長大’主題活動時,幼兒討論了‘什么是長大’‘我在長大’等話題。我把他們的記錄貼在主題墻上,可他們也不看。怎么才能讓幼兒和墻面環境互動呢?”
欣宜老師談到建構區的困惑:“我們鼓勵幼兒記錄在建構時遇到的問題并展示,再組織大家討論解決方法。可幼兒還是反復遇到類似問題,貼在墻上的記錄好像沒什么用。”
每個問題都源自鮮活的教育現場,細節豐富,蘊藏著教師對日常教育現象的細致觀察和獨立思考。透過問題,我們關注的不僅是“事”,更是問題背后“人”的困境與思考——理解問題從何而來,體會提問者所處的情境和困惑。在這種彼此接納、坦誠相待的氛圍中,“關心型對話”的雛形逐漸形成。
2 找到“問題伙伴”
分享后,我請教師尋找和自己困擾類似的“問題伙伴”,將問題按主題歸類張貼展示。
教師開始交流走動。蔡蔡老師和天裕老師認真閱讀對方的問題,認為兩人所說的問題類似,就貼在了一起。有教師為了讓同伴更理解自己的問題,還舉出更多例子加以說明。貼完后,我請大家觀察哪些困惑有共性,哪些比較獨特,并適當調整歸類。
“原來你也有這個困惑!”這種發現緩解了教師的焦慮,將“個人難題”轉化為“團隊共研”。就這樣,一個個相互關聯的探索小組迅速建立起來。在理解同伴困惑的過程中,教師逐漸跳出具體情境,觸及問題本質。例如,欣宜老師和宇杭老師經過討論,認為她們的問題指向同一個困惑:“張貼幼兒表征是否就等于看見兒童、推動學習?”
對于教研組織者而言,“問題歸類”清晰展現了教師在班級環境創設中的困惑,也反映出同一問題在不同班級的多種表現。更重要的是,這一環節實現了教師間的關系聯結,使教研從“教師各自為戰”轉變為“團隊攜手同行”。
3 用追問代替給答案
在教研活動中,經常是主持者一提出問題,大家就急于給答案。但這次我沒有讓大家提對策,而是開啟一個更關鍵的步驟——“針對他人的問題,提出你的疑問”。我希望通過同伴真誠而深入的追問,幫助提問者澄清問題、反思實踐,觸及表象背后的深層癥結。
教師的追問也沖擊了許多習以為常的觀念。如圍繞宇杭老師提出的“小班幼兒不會畫、不愿畫”的問題,其他教師問:“好的環境難道就是墻上貼滿幼兒作品嗎?”這一問,打破了將“環境好”等同于“貼滿作品”的慣性思維,促使大家反思環境呈現應更加適宜。
針對蔡蔡老師等人提出的“墻面缺乏持續互動”的問題,有教師接連發問:“你留意過幼兒真正喜歡、經常停留的是哪個區嗎?那個區有什么特點?”這樣的提問引導教師從空泛的概念回到具體觀察,從以往成功經驗中尋找解決線索。
圍繞欣宜老師“建構區表征好像沒用”的困惑,我追問道:“有沒有可能是幼兒看不懂別人畫的是什么?怎樣才能讓他們讀懂別人的記錄?”其他教師紛紛加入討論:“不同幼兒會用不同符號表達同一意思,這和幼兒個體經驗有關,是不是需要多些交流討論,來解決看不懂的情形?”“能不能減少‘畫’的比重,商定一些大家能讀懂的符號?”在質疑和分享中,問題逐漸浮現新的線索。
對于提出問題的教師而言,同伴拋出的追問就像一面鏡子,照見了自己表述中模糊不清甚至未曾察覺的誤區,使問題定位更精準。每一個追問都是一次集體思辨,大家一起辨析“什么是幼兒的表征”“什么是兒童視角”。在不斷質疑與澄清中,大家共同建構起對班級環境創設更深入的理解。
4 在實踐中找到“行動清單”
教研活動最后,我邀請每位教師分享“接下來最想改變的是什么”。讓人欣喜的是,教師紛紛制定了各自的環境改進計劃。例如,與大班幼兒共創“符號寶典”,嘗試解決“看不懂”同伴記錄的問題;細致觀察幼兒對不同墻面的關注情況,了解他們需要怎樣的環境;用“故事本”替代貼滿墻面的幼兒表征,讓幼兒需要時自行翻閱,為墻面“減負”……
這場以“真實問題”為起點的教研,并沒有給出一份環境創設標準答案清單,而是生成了一份份個性化的實踐行動清單。教師在自我反思和集體建構中,自主選擇了各自要推進的實踐方向,強化了在實踐中驗證策略有效性的循證意識。
教研過程中教師分享的觀察、提出的困惑與追問,也變成了“環境創設問題庫”,成為教師日常自主反思的有力支持。
就像我們期待班級環境能“支持每一個幼兒學習”一樣,我們也希望教研能讓教師感受到自己的問題有價值、思考被尊重。讓不同經歷、感受和理解被看見、接納,正是“關心型對話”教研的核心。當教師的問題被傾聽、困難被理解、思維被挑戰、經驗被共享,他們就不再是教研成果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成為主動的實踐創造者。
?。ㄗ髡呦到K省太倉市實驗幼教中心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2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