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朋友圈里師弟師妹神采飛揚的畢業照,我忽然意識到自己已經入職一年了。翻看彼時的博士論文后記,有一句是:“我愿意與書為伴,做一輩子讀書人”。站在三十而立的節點,回望20多年的求學時光,確實會有一點慚愧——自己似乎還是沒有擺脫“學生氣”,沒能很快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人”。但欣慰的是,我所選擇的道路,沒有違背自己“與書為伴”的初心。能跟一群投身于教育事業的“讀書人”一起編書,于我而言,是千金難買的美好際遇。
“面子”和“里子”
讀書可以是一個人的事,編書卻是一群人的事。其中,時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時也免不了“火藥味”。第一次參加教材統稿會時,我就被嚇到了:平日里或溫柔、或儒雅的同事,竟會為了教材的修改細節爭論得面紅耳赤,甚至小到一個成語、一個標點符號的使用。幾番唇槍舌劍下來,我才漸漸明白,這樣就事論事的激烈討論,才是教材編寫的常態。
在這里,沒有客套與附和,也不分領導和下屬,每個人都帶著對教材編寫的熱忱和責任感,全身心參與其中,隨時提出質疑,隨時修改完善。正因這股“火藥味”,道理才越辯越明,思路才越理越清,只有大家拋開了“面子”,才能雕琢好教材的“里子”。中學語文編輯室前輩們用一場“火藥味”十足的統稿會,為我上了膽戰心驚,卻又意義深遠的第一課。
“俯首甘為孺子牛”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編書亦是如此。為了更好地了解各地學情,聽取各方對教材工作的意見,我在入職后的第一個月,就跟隨團隊去大連參加了“人教杯”語文教學研討會。我既是會議的組織者,也是觀摩者,許多教育學領域的新術語、一線教學的新模式讓我應接不暇,我也在一堂堂名師的示范課中,對教材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那些精彩的課例,而是一位中學語文編輯室前輩的暖心之舉。當時正值盛夏,偌大的會場里容納了3000多名參會教師,空調運轉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有些座位上的教師在不停地扇風。這時,我看到一位老編輯悄悄走到人群中,沿著看臺階梯一級一級地向上走,一邊感受各個區域的溫度,一邊不停地彎腰詢問參會教師熱不熱、是否需要調低空調溫度。
那一刻,我突然想到魯迅那句“俯首甘為孺子牛”,原來教材編者不只是扉頁上印出來的名字,而是有溫度和笑容的身邊人。令我動容的是,前輩們不僅有著資深的業務能力,更有謙虛的姿態,愿意時刻傾聽大家的心聲。我想,他們也正是懷著這樣的心態,一封封回復著全國各地的讀者來信,一條條梳理著審查專家的意見,在許多個不眠不休的夜里,默默付出著。
學人本色
“最近在讀什么書?”我的師父陳恒舒經常發出這樣的“靈魂拷問”。他雖然只比我大10歲,談起學術時旁征博引、滔滔不絕的樣子卻像個老先生。師父的研究領域是清代文獻學,我是唐代文學,可是在做教材古詩文勘校項目時,我發現他對唐人文集的熟悉程度不亞于我,而且對每篇作品的異文情況、版本源流都摸得十分細致,我除了羞愧,就是佩服。他編教材時,懷著做學問的嚴謹和虔誠,總是在別人不疑處有疑,不肯放過一絲漏洞,據理力爭、堅持到底。那些旁人眼中的“不合時宜”,恰是學人本色。他讓我明白,要想在業務上有所長進,就得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高學術水平,不能只把自己當成“編書匠”。我想,我注定無法成為第二個陳恒舒,但我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薪火
一次我去圖書館借老教材,索性翻閱了一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套語文教材,特別關注了編者頁的名字。從前往后,一些熟悉的名字出現,然后漸漸消失,接著一些陌生的名字出現,又悄悄消失……70余年彈指一揮。斑駁的油墨,默默記錄著生命的盛放與消逝,也見證了編寫團隊的薪火相傳。
那一刻,我突然有了深深的使命感,想起“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古今之嘆。我仿佛看到,所有我認識的、不認識的前輩,都透過泛黃的書頁,向我招手、微笑,邀請我留下生命的印記。恕我無法一一銘記他們的名字,我唯有用切實的勞動,回答那些期待的目光。
在去年底的部門總結會上,我說希望自己能夠在編輯崗位上“壽終正寢”,同事們都笑了。其實這是我最真切的心里話。人的一生很短暫,能在喜歡的崗位上,做自己擅長的工作,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精神財富,就是最幸福的事情。為了這些,付出再多也值得。(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編輯)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