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2020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
編號:31 姓名:茹振鋼
四十年埋頭于農業生產一線,他潛心研究小麥育種,讓土地生金,為國家糧食安全保駕護航。四十年耕耘在教學、科研一線,他傾心育人毫無保留,為國內育種領域播撒下了一大批“人才種子”。
——題記
走近茹振鋼,你會發現他是一個激情四射的人。從他身上,既能感受到一種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堅定執著的大家風范,又能感受到一個風趣幽默、儒雅謙和、富有親和力與感染力的現代教師形象。
40年來,他忘我地耕耘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對學生傾注了全部的愛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培育百農系列小麥新品種“百農62”“百農64”“矮抗58”等,推廣面積近4億多畝,為黃淮麥區的小麥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激情四射的“多面手”
在茹振鋼看來,高校教師不應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書匠,而應是“多面形象的人”,既是傳道授業、教書育人的教育家,又是有長遠眼光的思想家,善于交流的社會活動家,能帶給社會正能量。
三尺講臺上,茹振鋼治學嚴謹、為人師表、充滿激情。語言風趣、幽默,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他的研究生如是評價:“茹老師講課的魅力在于深入淺出,能把深奧的道理,用淺顯的比喻表達出來。”他的本科生說:“茹老師講課生動形象,感染力強。聽茹老師講課是一種享受,能不自覺地被茹老師的激情所吸引。”
走進實驗室、試驗田,他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認真地觀察各個品種小麥的生長情況,仔細了解不同品種的特點。他參加國家重點項目“主要農作物新品種篩選與種子加工技術研究”,承擔國家863項目“優質抗病超高產小麥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研究”,主持“九五”河南省重大科技項目“抗病蟲高產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瞄準國際尖端育種技術,建成了小麥抗蚜蟲育種新體系,育成優質小麥品種“百農64”“百農160”“矮抗58”“百農418”等,為黃淮海地區小麥生產提供了優質種源。
為確保農民用上放心優質種子,防止假冒偽劣種子干擾市場,他帶領團隊建立了“首席專家負責、分區授權、多點示范、就近供種”的推廣模式,提出在全國“東西一條線,南北一滾動,多家經營,激活市場”的營銷模式,為種子企業帶來了每年2億多元的經濟效益,使河南省120多家種子企業順利實現了向股份制的改制轉型。
他認為,搞科研要從生產實踐中發現有價值的選題,要把教學、科研與科技推廣、農技培訓融合在一起。他每年對外專業培訓與技術巡講達20余場,答疑解難,并免費發放技術資料;經常深入農業生產一線與農民談心了解生產情況和品種需求,將有用、好用的科技成果送到田間地頭。他對自己的學生和團隊成員說:“我們的成果裁判員不是專家,而是農民兄弟,對農民負責就是我們科研的源動力!”
在茹振鋼看來,多面手的老師,培養多面手的學生。作為一名現代教師,要讓學生向多方面發展,成為多面手。這樣的學生走向社會,才有用武之地,才會受到社會歡迎。
茹振鋼不僅具有教師的激情,還有詩人的情懷。中外詩歌他都愛讀,現在還能熟練地大段背誦萊蒙托夫、泰戈爾的詩作;他喜歡寫詩,喜歡在科研之余以詩明志。
“向前吧/不要憂心憚憚/有多大事需要你干/有多少未知領域需要你去探索!”這是1987年5月15日,茹振鋼進行小麥育種科研時,為鼓勵自己所寫的一首《醒來吧,青年》。人如其詩,詩反映著茹振鋼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
育種是一輩子的事業
科研是教學的基礎與保證。茹振鋼在認真完成日常的教學與管理工作同時,惜時如金,克服多種困難,積極學習專業基礎知識,關注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業務水平。從教40年來,在承擔大量的教學及管理工作的同時,從未放松科學研究,科研碩果累累。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歷史上的黃河中下游流域,經常發生旱澇災害,對南北兩岸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極大影響。許多時候,作為主要農作物的小麥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畝產不高,因此只能擴展種植面積,從而破壞了流域內的生態平衡。茹振鋼通過對小麥品種的不斷改良,讓小麥畝產值不斷攀升到新高度,留出更多空間發展生態,減少水土流失。這對黃河中下游流域的農業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黃淮流域生態保護,讓黃河真正成為造福人民的母親河,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近40年來,茹振鋼先后培育并推廣了“百農62”“百農64”“百農160”“矮抗58”“百農4199”等小麥新品種。特別是近些年培育推廣的“矮抗58”小麥新品種,以其“高產、穩產、抗倒、抗凍、抗病、品質好”的優異表現贏得各界人士和農民朋友的稱贊,在河南、安徽、江蘇、山東、湖北等七省大面積推廣。截至2019年,累計種植面積達到3億多畝,增產小麥160多億公斤,直接增產效益300多億元,是河南實現小麥連年高產穩產的主力品種,也是國家小麥生產的支柱品種,被譽為“黃淮第一麥”。他因此獲得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實現了30年來河南省高校在該獎項上零的突破。
茹振鋼的成功,源于“金色”的夢想和他對育種科研事業的熱愛,他對土地、對農村、對農民有一種天然的感情。小時候家里兄弟姊妹多,經常吃不飽飯,他萌生了“讓土地生金,讓老百姓豐衣足食”的夢想,1978年高考時選擇了報考中牟農校。在學校,他像久旱的禾苗遇到了甘霖,起早貪黑,拼命汲取農學精華,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1981年農校畢業時,成績優異的茹振鋼被著名小麥專家黃光正教授選中成為一名助手,開始了追夢生涯。
在茹振鋼心里,育種是他的事業,種子是他的“心物”。為了收獲金色的夢想,茹振鋼每天天剛亮就趕到試驗地,天黑時他還得再看一遍他的“心物”;他經常干在試驗田、吃在試驗田、睡在試驗田。為了確保科研數據的完整和準確,幾十畝的實驗小麥,他一株株地手工脫粒……
搞科研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茹振鋼常說:“育種工作是枯燥的、長期的,需要堅持不懈地機械式反復,一個新品種從開始選育直至大面積示范推廣,需要經過十年如一日的磨礪。”
不知多少個春夏秋冬,他走了一村又一村,厚厚的筆記本上記錄著不同地區小麥的生態環境,記下了各地區主要小麥品種的生物特點及生產水平。無論是小麥剛入土的秋冬季節,還是熱浪滾滾的麥收之際,田野里總會出現他的身影。茹振鋼對小麥如癡如醉,幾乎沒有過年過節的概念。春節正是到實驗田里觀察和鑒定小麥抗凍性、抗旱性的好時機,五一前后正值小麥雜交授粉的緊要關頭,國慶節剛好又到小麥播種的時候了。一年又一年,茹振鋼與田野為伴,與小麥為友。
新鄉朗公廟毛莊村村民都清楚地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學校還在輝縣,茹振鋼為指導小麥生產,總是騎著自行車先到新鄉,中午歇歇腳、喝點水,再一路大汗騎到毛村。白天在地里查看小麥,晚上給鄉親們上課……
執著堅守夢成真,茹振鋼率領他的團隊,帶著探索未知的堅定決心,醉心小麥育種,用激情和汗水書寫了小麥育種史上的傳奇。
傾心育人從不保留
在茹振鋼身上,不僅體現著精深的學術造詣、靈活的教學風格、高超的科研智慧,而且彰顯著勇于擔當的品格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師德。
自從走上教學崗位,茹振鋼都始終以恩師黃光正教授為標桿,對教師這份職業懷著強烈的責任感。茹振鋼說:“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風采,教師的風采就是把課教好,把科研搞好。只有把教學、科研與社會發展融合在一起,才能展示現代教師最大的風采。”他勇于擔當,嚴格要求自己,始終站在科研和教學工作第一線,積極參與謀劃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等工作。盡力為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搭建平臺,常年堅持吸納學生加入他的科研活動,將自己多年所學所承無私地傳授給學生。
茹振鋼喜歡用一種嶄新視角看待師生關系。在他看來,當代大學生知識豐富,思維敏捷,富有想象力和活力,老師在許多方面不如學生。所以,作為一名高校老師,不要以“師長”自居,而應學會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對待學生,多談心、多鼓勵,多表揚;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成就欲,不要挫傷他的積極性;要融入學生之中,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員,與學生一起哭,與學生一起笑,引導他們在哭和笑中成長。“教師要做學生的精神支柱,做學生靈魂的塑造者”茹振鋼說。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是茹振鋼一貫為人處世的原則。茹振鋼是一個忘我的人,心里永遠裝著學生,永遠裝著社會。
在學生心中,茹振鋼就像家長、父母,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關愛有加。在學業上一方面高標準、嚴要求,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他總是啟發學生,搞科研要打開思路,“就像水滴到石頭上,向不同的方向擴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允許學生狂想,不設禁區,作業是70%必須完成,留下30%自由發揮能量;他不拘一格培養人,激勵學生樹大志向成大才。生活上,他處處關心愛護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如今,茹振鋼已經指導培養了一批批本科生、碩士生,很多已成為所在單位的骨干。
打造精英團隊
在茹振鋼看來,一個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沒有一個團結協作、富有創新精神的團隊,要攀登科學技術的高峰是不可能的。只顧自己出彩,不算真正出彩。只有自己出彩、團隊出彩、單位出彩,才是最大的出彩。他不僅對學生培養極其負責,也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他始終認為青年教師是高教事業發展的未來,把培養青年教師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鼓勵團隊獻身育種事業,茹振鋼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自己應得的部分獎金拿出來,用于整個團隊的獎勵;他還從學校給他的獎金中拿出130萬元,設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獎勵基金”,用來獎勵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涌現的優秀學生……
作為享譽全國的百農系列小麥的“總工程師”,30多年來,茹振鋼培育的小麥品種,在省內外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贏得了廣大農民朋友的尊敬與愛戴。1996年,教師節前夕,長垣、封丘、延津等地依靠“百農62”“百農64”小麥等品種富裕起來的農民,自發集資給他買了一輛桑塔納2000轎車,敲鑼打鼓送到學校,贈送給茹振鋼,而茹振鋼當即將車轉送給了學校。2005年,“百農矮抗58”小麥良種代理商河南聯豐種業有限公司,為表達對茹振鋼的感激之情,公司向他捐贈了一輛價值40余萬元的豐田皇冠轎車,而茹振鋼再次把轎車轉送給了學校,他說:“把轎車作為公有資產可以方便更多同志搞科研,從而更多更快地出科研成果。”
現在,他的研究團隊擁有涉及農學、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以及材料工程學等專業的創新人才42名,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代結合,扎實肯干、任勞任怨、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的科研隊伍。“現在這個團隊,是一支有思想、有戰斗力、有犧牲精神、有創造力的團隊,是我們實現小麥育種突破的希望。”茹振鋼自豪地說。
對未來,茹振鋼充滿信心。茹振鋼正帶領他的科研團隊與時間賽跑,進行著比“矮抗58”更領先的高光效小麥及雜交小麥新品種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小麥良種培育要推廣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設想一代,要做到一地研究多地用、當今研究未來用……”站在一望無際的麥田邊,看著豐收在望的小麥,茹振鋼暢想著小麥培育發展的新藍圖。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