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倪秀 通訊員 杜蕾)8月20日,“2020商業創新大會·西部峰會”的數智化人才培養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圍繞“數智引領 人才升級”的主題,來自全國部分院校、企業的專家,分享了他們對數智化人才培養的理解與實踐。“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使得我們的業態、模式、場景、職業都發生了變化。”在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楊宜看來,這對財經商貿類人才培養來說,是一場大的變革。
重慶工商大學校長孫芳城舉了個例子:一位銀行從業人員在與他交流時曾談到,如今銀行增加一臺機器就會減少3個崗位。“各種環境都在發生變化,如果我們還是按傳統金融業培養人才的模式,肯定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在楊宜看來,數智革命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取代人類,而是幫助人類從重復的簡單的勞動當中解放出來,把人類的注意力、智慧更多地去集中在分析、決策、運營這些更高價值的任務上,“這樣的變化其實是對人才的培養目標有啟發作用。”
面對數智化時代的到來,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如何適應新環境的挑戰?“融合”“跨界”被與會者多次提及。孫芳城認為,人才培養一定要滿足未來的需求,因此需求導向一定是高校在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過程設計的時候一定要重點考慮的。同時,需求導向還要充分展現交叉、融合。“有崗位被替代,就會催生新的崗位,而這些崗位的共同特點應該是復合型、跨界。”楊宜認為,學生除了具備傳統相關領域知識外,還要具備數據分析能力、具備IT思維、還要有跨界決策能力等等。
人才培養的變化、定位的變化必然帶來專業的變化。面對數智時代的到來,高校也通過各種方式,加快智能化教學模式的改革,并大力探索產教融合。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在專業改革中,大幅度砍了很多方向的選修課,集中培養學生的3種邏輯:會計邏輯、數據分析邏輯和計算機編程邏輯。在會計學院院長馬永強看來,即使未來數據分析軟件越來越多,但只能做淺層次的研究,一張報表背后的邏輯是什么,才是核心。
在論壇中,來自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的領導們都不約而同地談到,由于各種技術的不斷出現,在教育上一定要不斷跟進,因此在培養上僅依靠大學是不夠的,需要與企業、其他單位和學校開展合作培養。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