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將以莊嚴典雅的‘八音壁’為紅色教育主陣地,通過‘藝術+思政’模式,深挖鎮海紅色基因,講述紅色故事、演奏紅色旋律、唱響紅色歌曲。”近日,一面沉淀著紅色基因的“八音壁”在寧波市鎮海區藝術實驗小學落成揭幕,該校黨支部書記馬虹亞說。
“八音壁”是今年鎮海區著力打造的14個具有鎮海特色的校園“紅色小景”(“鎮紅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縮影。近年來,鎮海區教育局堅持“三全育人”理念,實施“紅色根脈強基工程”,支持試點學校開展校園紅色小景建設。截至目前,該區校園“紅色小景”數量達到31個,已成為一道“校園紅色根脈風景線”。
位于鎮海中學校園內的朱楓樓。學校供圖
將革命歷史內化為校園精神財富
鎮海中學有著厚重的紅色基因。校園里散落著18處抗倭、抗英、抗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遺存,其中有3處國家級文保單位。該校將光榮的革命歷史內化為校園精神財富,推進紅色資源保護挖掘。
一條近百米長的紅廊,10位人物浮雕,再現著英烈們愛國奉獻、無私無畏的偉大形象,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矩陣。“我們把學校里的紅色基因集中在紅廊里,把它作為一個黨建基地。無論是前來參觀的客人,還是本校的師生,都可以在紅廊里感受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鎮海中學黨委書記張詠梅說,“得天獨厚的資源,讓學生們在歷史面前不再只是聽眾,他們自己也可以成為講述者。”
在鎮海區駱駝中心學校的校園內,該校退休教師黨員陳萬華在學校愛國主義基地——雄鷹瞰勝前,給學校里年輕的黨團員教師、少先隊員深情講述著“雄鷹瞰勝”名字的由來以及那架英雄戰機的故事。
“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飛機突發意外,墜毀在駱駝的水稻田里,最后在駱駝人民的幫助下,飛機被順利挖出。為了感謝駱駝人民對部隊的全力援助,部隊領導決定將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立下過赫赫戰功的退役37752英雄戰機贈送給駱駝人民,就放在我們的校園內,它還被授予了‘海空雄鷹’的稱號。”陳萬華上的這堂特殊的思政課,是該校基于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培植學生紅色情懷的一次嘗試。
鎮海區九龍湖中心學校的學生在陶耕園勞作學校供圖
思政教育和校園文化緊密結合。學校供圖
今年7月,鎮海區蛟川中心學校舉行“鎮紅苗”雷鋒廣場落成暨雷鋒像揭幕儀式。雷鋒廣場包括雷鋒像浮雕,前面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9個紅色大字。南側是以雷鋒為主要宣傳內容的宣傳欄和與學校志愿服務相關的宣傳窗。
蛟川中心學校于2017年啟動全員志愿者行動,先后設立云龍福利院、青楓社區、西藏南木切鄉小學等10家社會服務基地。還建立星級志愿者考核體系,目前已涌現出一大批星級志愿者和最美志愿者。雷鋒廣場是該校把全員志愿服務活動、學生全面素養提升與雷鋒精神相融合,抓住“鎮紅苗”陣地建設時機而建成的紅色教育陣地。
“雷鋒廣場既是一個有形的德育教育載體,又是一個極具思政教育意義的紅色陣地,將對學校構建和諧校園、提升文化品位、提高師生思想素養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鎮海區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賀軍輝說。
鎮海區中興中學的學生在臻善閣學習。學校供圖
紅色陣地成為思政大課堂的實踐基地
鎮海區九龍湖中心學校憑借天然的地域優勢,在校內建設了占地4.26畝的“陶耕園”。今年,在鎮海區教育局“鎮紅苗”計劃的支持下,“陶耕園”及其周邊“陶梓園”逐步完善,成為學校“行思課堂”的重要實踐基地。
“陶耕園”是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綠色課堂”,該校定期組織全校學生開展四季活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眼下,學校正在舉行的豐收節游園活動,用到的絕大多數材料都是師生在“陶耕園”自己種出來的。“就像這些獎品——芝麻花生糖,也都是我們親自種出來并在廚藝教室里加工制作完成的。勞動讓大家品嘗到了豐收的喜悅。”該校四年級學生舒曼殊興奮地說。
據了解,該校在傾力打造“鎮紅苗”基地的基礎上,還發動骨干教師共同編寫了“快樂系列”校本教材,努力打造優質的校本課程,深度落實“行思教育”,讓學生在行動中探究,在探究中成長。
“陶梓園”則是該校的“紅色課堂”,學生可以在行知輪上靜心閱讀,在這個紅色室外課堂浸潤自己的思想,感知精神的指引。(中國教育報記者 史望穎 通訊員 胡艷)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