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院校“三全育人”案例(1)
北京市對外貿易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并形成了“五協同、四貫通、五融合”三全育人體系,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加強“五協同”,全員育人凸顯合力
一是聚焦黨建引領,加強組織協同。落實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決策核心機制,堅持“一個第一、兩個帶頭、三個親自”,黨委委員、支部書記帶頭研究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帶頭上黨課、團課、思政課,形成以上率下、層層示范的格局。將黨支部建在部系,職能關聯部門聯合建立黨支部,部門負責人擔任黨支部書記,推進“五心”黨支部建設,切實增強黨支部在教育教學、管理服務、意識形態一線戰斗堡壘作用,促進黨建和業務雙融合。黨建帶團建、帶工建,在“三全育人”上相向而行、協同合作、優勢互補。
二是著力建章立制,加強制度協同。加強頂層設計,“三全育人”、“十四五”規劃、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特高”項目建設與年度工作重點等統一謀劃、統一推進。建立健全“三全育人”領導小組工作制度、實施方案、協同制度、督察制度等。將“三全育人”履責情況納入考核,建立師德檔案,實施“一票否決”。將各渠道、各賽道的育人工作經歷、成效列為教職工準入、晉升、評優的基本條件,激發全員育人積極性。
三是注重育人實效,加強機制協同。領導班子、科級干部、教學管理團隊、德育管理團隊“四例會”制度,保證決策有民主、工作有預案、過程有管理、問題有對策。包括行政人員在內的全體教職工組成“三心”值班隊伍,形成中午封校、放學校外護送、晚自習管理“三值班”制度,確保崗位有值守。形成“四總結”“五述職”慣例,梳理反思育人經驗。成立思想政治教育指導中心、名班主任工作室、技能技術大師工作室,導、幫、帶促進育人能力持續提升。
四是凝聚育人共識,加強理念協同。創建“絲路春暉”德育品牌,著力培養開放包容、合作進取、技能精進、奉獻擔當的貿校學子。確立發展愿景、明確學校精神、育人理念,凝聚全校師生的共同價值觀和信念,增強教職工的育人意愿、能力、情感。行政后勤由“要我育人”向“我要育人”轉變,積極參與育人;各類先進典型由“我要育人”向“我能育人”轉變,勇于擔當重任;德育骨干、專業帶頭人由“我能育人”到“育人有道”轉變,專注育人研究。
五是構建責任體系,加強隊伍協同。培育“一心多環五導師”育人隊伍,構建“家校社企”育人共同體。“一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多環”是覆蓋育人各個環節,“五導師”是指:思想導師走進部系參與學生思政教育;職業導師走進專業群、工程師學院指導學生專業學習;素質導師走進社團助力學生人文素養提升;朋輩導師走進班級激發學生內驅力;家教導師團隊走進家庭促進家庭家風建設。“五導師”撬動整個育人資源的優化和整合。
實施“四貫通”,全過程育人高效銜接
新生入學前做好“引航”教育,入學后分年級明確階段目標。一年級“啟航”,以養成教育為主,主題是“促適應養習慣”;二年級“護航”,以職業精神培養為主,主題是“愛專業育匠心”;三年級“遠航”,以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為主,主題是“強技能促發展”。在此過程中,搭建“四貫通”平臺打通育人通道。
一是貫通“校—系—班”,實現“縱向到底”。“校—系—班”打通學生骨干選拔、推薦、培養和任用機制,“五型”學生會提升自主管理能力。構建“校—系—班”三級網絡思政體系,校官網、微信公眾號發揮一級平臺主流引導功能,發布權威信息;部系、部門網絡平臺發揮二級平臺同頻共振作用,共享資源;班、團發揮三級網絡平臺同向聯動影響,講述貿校故事。
二是貫通離校“前—中—后”,實現“橫向到邊”。發放家長信、進行安全提醒,做好學生假期離校教育;舉辦“貿校小達人”等線上德育活動,密切學生離校期間與學校的聯系;心理測評、特殊學生追蹤,關注學生思想心理變化,引導返校盡快調整。
三是貫通“四大課堂”,實現“立體交融”。創建貿校思政示范課、打造課程思政教學示范團隊,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挖掘好“課堂教學”第一課堂。打造特色文化景觀,打造好“校園文化”第二課堂。技能學習、校內實訓、企業實習、志愿服務,錘煉好“職業實踐”第三課堂。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掌握網絡陣地主導權,利用好“互聯網+新媒體”第四課堂。
四是貫通“學校—企業—行業”,實現雙元育人。構建“八共”產教融合育人共同體,校企合作成立人才戰略合作聯盟,打造特色高水平骨干專業群、工程師學院、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研制課程標準、開發課程資源,形成“崗課賽證”課程體系,共建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
構建“五融合”,全方位育人融通聯動
一是融合思政教育,構建“四聯動”思政教育機制,以理想信念引領人。一是黨員“雙聘—雙聯系—雙指導”實現班主任、任課教師與黨務工作者聯動。二是“黨員示范崗”實現黨務與業務聯動。三是“三有思政課—三大紅色課堂—課程思政雙師課”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聯動。四是校內紅色活動與校外紅色實踐實現紅色教育聯動。
二是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構建“四位一體”心理育人機制,以育心養德關愛人。心理健康宣教、咨詢服務、預防干預、資助幫扶“四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學生健全人格;利用心理咨詢室、情緒宣泄室開展心理咨詢服務,疏解心理困惑;實施網格化管理,及時預防和處理心理危機;資助育人更注重心理幫扶,開展家訪,鼓勵勤工助學、志愿服務,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良好心理品質。
三是融合職業精神培育,形成“短期集訓+持續強化”的職業素養培養路徑,以職業要求規范人。新生入學即接受集中職業素養培訓,增強適應能力、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打開職業教育第一扇門。形成“五融通、五環節、五提升”貿校特色晨會模式,與思政課、通識課、專業課相結合構建職業素養大課程體系,實現學生素養和技能雙提升。
四是融合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絲路書韻·桃李芳菲”的育人環境,以校園環境化育人。校史館解碼和激活師生的貿校文化記憶;雕塑、校歌體現“絲路元素”;開放式圖書館、朗讀亭讓閱讀在校園自然發生;校園農場傳承農耕文化,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用環境美、藝術美、文化美感召學生,激發學生向善向美,提升格調和品位。
五是融合活動平臺搭建,搭建“職業化、系統化、多元化”的育人活動平臺,以高頻活動鍛煉人。一月一主題,商務節是職業教育宣傳、專業技能展示的舞臺,英語藝術節是“英語+”特色的集中呈現,貿校朗讀者是傳播貿校聲音的載體,榜樣、勞模、非遺傳統進校園是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平臺。有學生社團近20個,文體興趣社團釋放潛能,專業技能社團提升技能,志愿服務社團奉獻愛心。職業素養護照平臺記錄學生在校成長各方面的成果,為學生成長畫像。
“五協同、四貫通、五融合”三全育人體系的形成與實踐,使學校在新思想引領上更有力度,“大思政”工作格局更加完善,治理效能提升、育人成效凸顯。師生在市級以上競賽中屢獲特等獎和一等獎,學生“1+X證書”取證率達到90%,3人獲“全國最美中職生”稱號,9人獲國家獎學金,政府獎學金、市級三好、優干人數大幅度提高,畢業生受到對口高職院校和用人單位好評。學校“絲路春暉”獲評北京市職業院校優秀德育品牌,全國40多家兄弟院校到校參觀交流,社會影響力持續擴大,為首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