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醫學研究實際上既和動物有關,也與人類的健康息息相關。”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院長沈建忠帶來了一份關于人獸共患病如何在動物源頭防控的提案,“今天我們面臨的一些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比如冠狀病毒,都需要把動物這個環節搞清楚,這方面的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很重要。”
從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檢測,到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研究,再到如今更廣闊視野下的獸醫公共衛生研究,縱觀沈建忠30多年的教學科研生涯,他始終將國家需要、產業需求作為自己不斷攻堅克難的動力來源。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動物源性食品對外貿易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但由于獸藥殘留超標,一些從我國“走出去”的動物性產品出現被進口國退回甚至要求就地銷毀的情況。
“當時,這些產品在國內比較緊缺,我感到很痛心。”沈建忠回憶道,由于價格高昂且缺少同類競爭,國外的藥物殘留檢測產品不僅壟斷了國內市場,還大大加重了中國養殖和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進行質量安全檢測的負擔。
“中國是農業大國,也是動物源性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大國。這么重要的檢測領域,我們必須在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上打破國外壟斷。”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在沈建忠團隊及國內同行的共同努力下,如今,我國動物源性食品藥物殘留快速檢測市場中,國產技術和產品占比已達到80%以上,而國外產品占比則從最初的90%下降到現在的20%以下,養殖戶及食品加工企業的檢測成本也從曾經的一個試劑盒數千元降低到了幾百元甚至更低。
細菌耐藥性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在人的耐藥細菌感染中,有一部分來源于動物。抗菌藥物的超時、超量、超范圍使用是導致耐藥性產生與傳播的主要原因。在畜禽養殖這一環節,如何科學合理使用獸用抗菌藥物,減少抗菌藥物殘留及耐藥性的產生與傳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瞄準細菌耐藥性形成、傳播與控制的研究方向,沈建忠及團隊持續攻關,取得了豐碩成果。2015年,他們的一項科學發現揭示了黏菌素這一重要抗菌藥物的耐藥機制及其傳播風險,為我國和世界多國調整抗菌藥物相關使用提供了政策依據。如今,歐洲藥品管理局調高了黏菌素使用的風險級別,我國以及泰國、日本、巴西、印度等國已經停止將黏菌素作為畜禽抗菌促生長劑使用。
“相比其他行業,農業科技人員的研究周期更長、相對也更辛苦,更重要的是要能守得住寂寞。”在沈建忠看來,隨著動物疫病防控重要性、復雜性的不斷提高,動物醫學的研究范圍在不斷擴大、科技先行的支撐作用在不斷凸顯。“動物醫學領域大有可為,大有作為,希望有更多年輕人了解動物醫學的重要性,和我們一起投身動物醫學科學的研究,服務農業生產的主戰場。”
【記者手記】
隨著近年來中東呼吸綜合征、新冠感染等重大傳染病的肆虐,今天,“同一健康”理念正在被越來越多人接受和認可。動物和人類共同棲息于地球家園,是難以分割的命運共同體。采訪中,沈建忠院士有些憂心,日益頻繁的全球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已經顯露出我們在人獸共患病防控上的脆弱性。動物醫學領域研究不僅要防控疾病,保障動物健康,促進畜牧業持續發展,而且要在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和人類健康方面作出貢獻。而總結沈建忠30多年的科研路,無論是動物源性食品安全還是動物源細菌耐藥性領域研究,他始終把人,尤其是中國人的健康作為自己研究的初心使命。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天。為保障食品安全,沈建忠帶領團隊在動物源性產品藥物殘留快速檢測技術和產品領域,打破了國外壟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人病獸防、關口前移,從源頭前端阻斷人獸共患病的傳播路徑。2021年沈建忠擔任院長的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新設了獸醫公共衛生專業,面向動物源人獸共患病、微生物耐藥、食品安全等關系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方向,進行高質量人才培養和科研攻關。
采訪中,沈建忠特別提到,今年他和團隊在海南的新實驗室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進一步聚焦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減少抗生素使用技術及產品創制等關鍵科學方向進行攻關,致力于將關鍵技術和產品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梁丹)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