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身心的快速發展、緊張的生活節奏和激烈的學業競爭,高中生容易在心理上產生一系列不良反應和適應問題,甚至產生心理危機。當下,高中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已日益成為社會、學校和家庭關注的焦點,雖然很多高中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工作也富有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心理危機事件處理不當,容易削弱學校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導致嚴重后果。因此,學校如何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減少心理問題對學生身心的傷害,是對高中心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戰。
專職心理教師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參與者和實施者起著關鍵作用。教育部在2012年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每所學校至少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并逐步增大專職人員配比。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學校仍然存在專職心理教師配比不足甚至缺位等問題。即便一些學校設置了專職心理教師崗位,由于心理學科無考試和升學要求被邊緣化,大量專職心理教師不得不兼任其他工作,相關考評機制不完善,缺乏教研組和備課組的歸屬感,專業技能提升受阻,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受限。
不斷發展的社會和成長變化的學生都對學校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需要他們不斷學習以應對各種學生的心理問題。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參加專業培訓的機會少之又少,在平時的心理咨詢中也缺乏專業的督導,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工作中碰到問題無法得到及時幫助。另外,即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開設課程對學生進行預防性和發展性教育,但每年仍然會出現小部分嚴重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疾病的學生,人數不多但不容忽視。對于此類學生,心理專兼職教師無法治療與干預,必須轉介給醫院,由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治療。
發展“校-醫結合”模式的必要性
“校-醫結合”模式指的是有效整合學校與醫院的心理健康資源,根據科學的原理和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綜合多重干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發展“校-醫結合”模式對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對嚴重精神障礙的及時識別、鑒定與治療
“校-醫結合”模式可以對學校里患有嚴重精神障礙的學生進行及時識別、鑒定,并為他們提供專業的心理治療。《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規定,心理咨詢人員不得從事心理治療或者精神障礙的診斷、治療,心理咨詢人員發現接受咨詢的人員可能患有精神障礙,應當建議其到符合本法規定的醫療機構就診。而精神衛生醫療系統的專業人員則有權利根據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專業知識對這些學生進行診斷和評估,從而避免嚴重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因此,“校-醫結合”模式可以彌補學校心理輔導教師無法從事心理治療或者精神障礙的診斷這一短板。
(二)對師生加強精神疾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普及
“校-醫結合”模式可以進一步加強師生對于精神疾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普及,以提高師生對精神疾病的重視和了解,普及相關的精神衛生知識,進一步消除師生對精神疾病的偏見。在現實生活中,有些被轉介醫院的學生諱疾忌醫或害怕被其他人知道,拒絕診斷治療;有些被醫院確診為抑郁癥、焦慮癥、雙向情感障礙或精神疾病的學生又顧忌藥物的副作用,擅自減少服藥劑量或自行停藥,導致病情反復甚至加重。這既不利于病情康復和在校正常學習,又給學校管理帶來諸多問題。對于這類超出學校心理工作者工作范圍和能力的學生,“校-醫結合”模式的推行就顯得尤為需要。
(三)對學校心理教師補充精神醫學專業知識
“校-醫結合”模式進一步補充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對于精神醫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完善了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建設和專業化發展。來自醫院的精神衛生專業人員不僅可以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提供專業的理論知識培訓,學習精神疾病的識別與鑒定,還能對咨詢師進行個案督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心理咨詢實操技巧,能為他們普及常用精神藥物的相關知識,有助于學校心理教師與學生及其家長關于用藥就醫方面的溝通。與此同時,學校和醫院還可就個案分析、課題研討等方向進行探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進一步推動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專業水平的提升。
“校-醫結合”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
為了給嚴重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的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和人性化的服務,2016年1月,衢州二中開啟“校-醫結合”模式,成立了“胡偉明專家工作室”,學校與衢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簽署合作協議,聘請胡偉明院長為衢州二中心理健康副校長,校醫雙方搭建集“心理普測、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心理評估、心育活動、心理培訓”六位一體的工作機制(見下頁圖),規范化、制度化開展中學心理健康校-醫結合工作。胡偉明是衢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精神科主任醫師,擅長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及各種心身疾病、神經癥、精神疾病的診治。“胡偉明專家工作室”的成立為我校開展校-醫結合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一)心理普測,篩查問題學生,校-醫聯動識別
學校每年都會通過線上測評與線下摸排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心理篩查,以全面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的整體狀況。線上測評采用《中學生心理健康綜合測量(MHT)》量表,對所有在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測,測評結果作為篩查心理問題的初步依據。當然,僅憑一個心理測量并不能準確地篩查出是否真實存在心理問題。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將測評結果整理成表發給相關的班主任,班主任再結合家訪和對學生日常的觀察與談話進行摸排,確定重點對象,并將其基本情況填入心理預警登記表中,再上報學校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再對其逐一進行訪談和評估(PHQ-9),視問題輕重進行系統輔導或及時轉介給醫院,請醫生對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再做進一步的鑒別診斷或治療。
(二)心理咨詢,透視心理問題,校-醫協同輔導
通過心理咨詢對學生心理問題準確“透視”,并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心理干預的策略。首先,對心理問題程度較輕的學生,通過心理咨詢與輔導,基本上能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在心理咨詢后,采取三級跟蹤關注干預制度,班主任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定期進行輔導溝通,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其次,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發現確屬于心理障礙的學生,在心理健康教研組內進行分析研討,并采取心理疏導與心理訓練,使這些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狀態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情況特別嚴重的學生,則轉介給醫院進一步鑒別診斷。若該學生確診為嚴重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則需要與學生的父母或監護人進行現場交流,建議其采取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治療方案。
(三)心理治療,干預心理危機,校-醫-家合作互助
家長是學生的法定監護人,在學生出現嚴重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時,需要家長發揮監護的支持作用。但是很多家長因缺乏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知識,對心理咨詢與治療心存芥蒂。從2016年3月開始,我校堅持校-醫-家協同干預。胡偉明院長每學年要為家長開設家庭教育講座或家長沙龍活動,如在“家庭教育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如何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及應對方法”等方面為家長指點迷津。對于已確診為抑郁癥等心理障礙的學生(含休學后返校),學校召集組建家長微信群,定期組織有針對性的家長沙龍活動,讓患病學生的家長理解治療的必要性,消除對藥物治療的誤解,積極配合治療,并負起對學生安全的監護責任,配合學校和醫院做好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四)心理評估,休學學生復學,校-醫聯合把關
每年都有因為嚴重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休學的學生,到了次年復學的時間,有些學生因為積極配合治療恢復得不錯,可以重新適應校園的學習和生活,但也存在一些病情并不穩定、不適合復學的學生。這時,就需要學校心理輔導中心與衢州第三醫院聯合把關。當學生向學校教務處提出復學申請后,先到指定醫院由精神專科醫生出具康復書面證明,提交學校心理輔導中心,再由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進行會話和評估,提供是否適合復學的書面意見,報送學校教務處,最后經學校教務處審核同意,方可復學。學生復學后,學校心理輔導中心還要定期跟蹤了解,發現問題及時干預輔導或請胡偉明院長到校復診。
(五)心育活動,優化心理素質,校-醫合作預防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僅僅是要發現“學生的問題”或“問題學生”,更重要的是挖掘學生的優勢和潛能,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衢州二中堅持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依據,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每年5月學校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周,至今已堅持16年了,如 “你好,小確幸”“逐夢在路上”“我心向陽,筑夢青春”等主題活動,還有心理小報評比、心理電影展播、高三趣味心理運動會等。同時,學校邀請各級心理專家或精神科醫生以宣傳圖片、講座或沙龍等形式向全校師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識,傳遞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心理認知,潛移默化地化解或消除師生的心理問題,達到隱性干預的目的。
(六)心理培訓,提升專業技能,校-醫取長補短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專業水平決定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在“校-醫結合”模式下,胡偉明院長及其專業醫療團隊會定期到學校給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開展專業技能培訓,讓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了解精神障礙的常見表現,提高對精神障礙的識別能力。與此同時,胡偉明院長每月雙周二定期來學校進行個案咨詢和心理治療,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在征得個案同意的前提下親臨現場旁聽、記錄,學習臨床心理診斷和心理咨詢的技巧。每次咨詢結束時,胡偉明院長還以本次個案咨詢為例講解如何診斷和咨詢的思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也會借此機會提出平時咨詢時遇到的疑難個案,并在胡偉明院長的專業指導下進行探討和解決,取長補短,助力學校心理教師的專業成長。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發揮“校-醫結合”作用的啟示
“校-醫結合”模式融入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多層面的系統工程,要更好發揮其作用,還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明確學校主導地位,避免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傾向
在“校-醫結合”模式下的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終明確學校占主導地位的特點,避免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傾向。畢竟,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而且服務對象中絕大多數人屬于正常心理的范疇,而醫學上需要進行心理治療的服務對象一般限定為患有嚴重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礙的學生,但他們在人群中的占比較小,“校-醫結合”模式也恰是為這樣的群體提供了個性化的服務。
(二)平衡教育和醫療的關系,側重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
在“校-醫結合”模式下,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平衡好教育與醫療之間的關系,側重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切勿隨意給學生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簽或發生過度醫療事件。
因為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并不局限于對學生心理疾病的控制和心理危機的干預,更重要的是實現對全體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挖掘學生內在的心理潛能,同時提升他們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三)注重家庭影響,做到“家-校-醫”三方協同
很多心理問題的產生與家庭氛圍緊密相關,家長作為學生的法定監護人,尤其在學生出現精神障礙或心理危機時發揮重要作用。但很多家長缺乏精神醫學知識,對精神科治療心存芥蒂,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這就需要發揮家庭的重要作用,做到“家-校-醫”三方協同,提升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對學生安全監護擔負責任,發揮全員育人的力量,共同促進每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翁勝華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學校長)
《人民教育》2023年第5期,原題為《“校-醫結合”化解心理健康教育難題》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