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系統部署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支撐服務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一起來看四位專家的觀點——
用好新版課程標準 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義務教育、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 王磊
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中要求“加強中小學科學及相關學科(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課程標準及教材修訂完善工作,凸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強化年級學段有機銜接,統籌規劃科學教育與工程教育,體現實踐性、綜合性。”新版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及課程標準很好地體現了上述要求:
一是設置了覆蓋1-12年級的綜合科學和分科理科并行課程體系,體現基礎性、選擇性和多樣性。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規定:科學在一至九年級開設,初中階段可選擇開設物理、化學、生物學,初中階段若選擇開設科學,需要統籌科學和地理中自然地理學習內容。2017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規定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類的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二是明確了1-12年級科學類課程的核心素養發展整體要求,體現基礎性、階段性和成長性。新版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科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和科學態度與責任的核心素養發展整體要求,體現義務教育與高中階段核心素養的縱向銜接性,加強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學課程的關聯一致性;既體現學科核心素養,又體現科學領域素養,以及跨領域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并基于核心素養設置課程目標及學業質量標準,統領并具體化于學習主題的課程內容和學業要求中。
三是構建了基于學習主題和大概念統領的多維課程內容體系,體現整體性、進階性和綜合性。新版課程標準依據核心素養導向設置學習主題,基于學習主題,構建大概念統領多維課程內容體系,加強課程內容的整體性和結構性;根據學生學習和發展規律,科學規劃學習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體現課程內容的進階性和發展性;注重聯系學生經驗,關注與生活生產科技發展實際的聯系,增強學科內綜合和跨學科綜合,體現綜合性和時代性;設置必做實驗和跨學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體現實踐性和創新性。
優化中小學工程教育 全鏈條推進學生科學素質提升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 顧建軍
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從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需要的視角出發,提出“統籌科學教育與工程教育”“加強中小學科學及相關學科(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課程建設”,這不僅體現了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理念之新、體系之新、格局之新、要求之新,也反映了全面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系統之觀念、整體之設計、要素之統籌、學段之銜接。對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發展、高水平科技人才自主培養、新時代科技發展基礎能力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學技術與工程課程是以科學教育為基礎、與科學教育相銜接、蘊含科學素養拓展與應用的課程。中小學技術與工程教育,一要強化與中小學科學教育的聯系,把科學態度、科學精神貫穿于工程啟蒙教育活動的全過程;二要充分利用技術制作、工程建模等實踐過程,引導學生發現科學問題、探究科學現象,發展學生基于真實的技術與工程世界發現問題的能力;三要強化學生運用科學原理、方法解決技術、工程問題的意識與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科學思維與工程思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是科學教育的基本追求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院長、教授,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 熊璋
“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就是因為“基礎教育搞得越扎實,教育強國步伐就越穩、后勁就越足”。現代科學技術在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的文化素養、科學素養、數字素養和技能是他們全面發展的核心。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養他們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和信息社會責任,有利于培養青少年在新的時代環境中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培養新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基礎性作用。
貫徹落實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是中小學和全社會的共同任務,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基礎。
大勢所趨:鼎新科學教育、筑牢強國根基
北京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基礎教育教指委科學教學專委會主任委員,義務教育科學課標修訂組成員、信息科技課標研制組成員 鄭永和
《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的發布,從時代的高度強調了科學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著基礎動力作用。科學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還是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建設高素質勞動者大軍的奠基性工程。在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的國際背景下,科學教育已經成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的重要關鍵,加強科學教育乃大勢所趨、勢在必行。
《意見》的發布,從政策視角反映了教育管理部門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事實上,教育和科技是支撐所有行業的兩大支柱,著力點是人才培養,而從文件的發布可以看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政策起點已經前移到基礎教育階段,對“科學教育加法”的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必將大力推動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意見》的發布,從實踐的層面響應了我國當前科學教育教師隊伍不足、素養導向的育人模式尚未全面實現的現實情況,動員科技界和全社會力量積極關注、支持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事業,有非常強的現實針對性。
《意見》的發布,從改革的精神上反映了緊抓關鍵問題、持續推進改革的堅韌意志,從規范科技類校外培訓到嚴格競賽管理,再到統籌拔尖人才培養項目和推進評價改革等等,全面帶動不同學段的體系銜接和主體協同,推進學科建設、打造高素質的教師人才隊伍,必將推動科學教育改革走向深入。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