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卓越工程創新人才,需要科學的體系設計、創新的組織模式、持續的教學研究改革以及強有力的保障機制。其中,創新的組織模式至關重要,只有創新組織模式,才能促進多方協同的資源優化和融合,才能促進構建產教融合的培養體系,才能促進學科和科研資源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
[關鍵詞]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創新組織模式;協同育人;產教融合;科教融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蓬勃發展對工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卓越工程創新人才的培養正是對這一挑戰的回應。工程教育的發展與國家社會的戰略需求是密不可分的,面向國家戰略的辦學理念,是高校不斷推進工程教育的強大動力,更是高校培養卓越工程創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我國卓越工程創新人才應面向國家乃至世界未來重大需求而培養,使之洞悉全球產業發展態勢,把握科技、產業發展規律,成為我國傳統產業變革以及新產業發展的開拓者和引領者。這就要求在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培養中要解決科教、產教脫節的關鍵問題,遵循工程人才培養規律,融合科學前沿,加強與產業界的合作,為卓越工程師成長提供真實環境,推進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與產業實踐、技術創新、國家戰略的有機結合。
盡管圍繞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標準、核心素養等已開展了豐富的研究,但對當前自主培養卓越工程創新人才的路徑仍沒有達成共識,整體而言,立足新時代,卓越工程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已經從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轉向成為卓越的未來領導者和創新者。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高校創新組織模式,促進多方協同的資源的優化和融合,構建并強化產教融合的培養體系,促進學科和科研資源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
促進多方協同的資源優化和融合
近年來國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卓越工程創新人才正是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的中堅力量,這批卓越工程創新人才也將是推動中國工程科技創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引領制造業水平向高端邁進的重要力量。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組織機制是一項需要多部門、多主體統籌的系統工程,高校、政府、企業等要在深刻認識培養目標與定位的基礎上,遵循工程教育和科技創新規律,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體現為人才培養優勢。高校應深化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組織模式,積極布局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新工科專業等,協同多方資源,實現開放融合,培養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卓越工程創新人才。
1.聯合科學院、國家實驗室和龍頭企業等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
未來技術學院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可重點聯合軍科院、中科院、國家實驗室和各行業的龍頭企業等,面向未來技術,通過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實現人才培養和科技原創“雙核心”相互賦能,培養領軍人才。
現代產業學院可嘗試“理事會+學院+書院”等多種組織運行模式,與地方科技管理部門、教育管理部門、行業聯盟、合作企業等有關部門和單位組建學院理事會,創新組織模式,激發產業學院培養人才的潛能,多方協同培養卓越工程創新人才。
同時,也可探索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廣泛參與的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新模式。引企入校,搭建校企實踐基地,建設涉及工程管理、行業規范、企業實踐等多元化企業課程,將產業需求引入專業教育,協同設計系統知識與實際項目進階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匯聚資源,有效整合學校、企業和社會多方的優勢資源,持續投入經費,激勵支持學生創新實踐活動。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建設企業群,建立“優進劣出”企業調整機制,為人才培養提供優質平臺, 培養卓越復合工程人才。
2.探索“學院+書院”的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
高校應依托學校優質的科研教學資源、企業聯合資源和國際化聯合培養資源,采取導師制、個性化、開放化等各種特色培養方式,使學生人人都能參與導師、學院的前沿科研項目,開設多學科實驗體系課程培養,貫穿數理基礎,著重學科交叉,通過大師、大項目、大平臺等培養模式,培養面向未來技術領域的創新創業和行業領軍人才。
引入“書院制”,邀請企業專家、行業領袖入校擔任書院導師。宣講企業文化、開展創客創新計劃、展現一流產業成果、探討未來科技挑戰,助力學生多維素養貫通。創建第三方教學質量評估機制,由理事會牽頭,組織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專家,定期對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進行全方面評估,督促人才培養持續改進。
學院也可以書院為載體構建社區學習、師生交往的軟環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整合優秀校友及社會資源實現多方協同全員育人,營造“多方參與、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多方協同育人良好環境,形成“學院+書院”的雙學院、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
構建產教融合的培養體系
產教融合并不是簡單地將企業和學校聯合起來,解決學生就業問題,也不是簡單地讓企業參與某門課程的教學或者單個實驗室的建設,而是進行企業和學校的深度融合,以產業的需求為導向對人才培養進行探索和研究。以項目驅動合作,以點帶面,實現產業與學校系統級別的合作;搭建一體化信息化平臺,共同打造合作教育實踐基地,為教師提供科研平臺,為學生提供課程實踐平臺,為學生的能力培養積累學習資料和實踐經驗,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企業通過一體化信息平臺從中篩選出優秀的學生,為企業自身引進人才,從而實現學校、產業、學生的合作共贏, 構建資源共建、人才共育、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多主體協同育人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政產學研等多主體的協同育人體系建設,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高等教育協同育人的積極性,加強高校與各級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社區組織等廣泛的利益相關群體的深入合作,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學研合作的機制創新。
構建校企協同的進階式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專業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關系到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專業培養標準的落實,新工科背景下應該強調構建科學合理的面向國家產業需求的課程體系。將企業項目、產業需求拆分、重構,校企導師協同設計與課程體系相匹配的實際項目,每階段項目難度與對應課程相適配,各階段項目涉及的知識相鏈接。建立立足基礎知識、面向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思維的進階式課程體系。橫向結構上,將同一能力目標分散到各課程項目模塊中,進行有機連接,為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構建共同基底,實現橫向破壁。縱向結構上,不同學年修讀不同模塊,課程內容層次遞進,實現縱向貫通。
加大加深專業建設中的學科交叉。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已在現代工程領域得到應用,解決這些多場景工程問題必然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高校應聚焦前沿建立多學科融合、多維的教學模式,開展涉及跨學科聯動專業選修課程設置、擴展教學內容與視野。應鼓勵創建交叉學科科研教學組,開展交叉學科教學研討會,不斷創新教與學的策略與方法。增強交叉學科意識與主動性,建立學科交叉交流協作共享機制,開展多平臺、多階梯型的跨學科的科研和教學團隊建設。
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創新是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應鼓勵以科教、產教融合為核心,實施“探究、討論、參與式教學”的研究型教學方式。設計以挑戰性問題或項目為核心的課程教學問題鏈,重構教學內容和教學邏輯體系,規劃線上線下教學安排,實施課內重研究性、課外重挑戰性的教學。挑戰性項目應由學生自主組隊、自主選題、自主完成。根據課前、課中、課后完成情況與完成質量,通過信息化手段或平臺進行全過程學習數據采集和形成性評價。通過實施基于項目的學習方法,開展研究型挑戰性教學,在實際項目和問題的多場景中培養學生的解決復雜問題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注重任務驅動式項目制課程的設計,優化知識體系,由企業在可開放的數據場景下,用實際的案例指導學生攻關,邊學邊做,打造校企交叉教學模式。鼓勵構建開放式教育生態,包括跨校交流、校企合作、國際交換與社會實踐等,為學生成長成才創造多種機會,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實現能力與素質的共同提高。
促進學科和科研資源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
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必須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具備成為未來行業領導者和創新者的潛力。高校要以學生創新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圍繞核心能力強交叉,重構課程體系、重塑教育教學理念、重構教育要素體系、重建教學評價方法,深化科教融合,將學科和科研資源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各高校的做法不一,目前多集中在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突破學科邊界;重點打造學科群,布局一批新工科專業;建設雙學位試點項目,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成立未來技術學院,培養前沿技術和跨學科交叉領域的未來領軍人才,與產業界行業龍頭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在校內共建實踐基地和校企合作課程;與頭部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實訓室等,這些教育教學改革最終都應落實在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的改革中。
聚焦創新能力培養,通過國內外合作辦學、共享校企發展資源,探索多學科課程體系,構建強強聯合培養課程體系,深化科教融合,促進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針對本科生,各高校也根據自身學科專業特點,嘗試了多主體聯合培養課程體系,如上海大學微電子產業學院實施的是“2+2”校企聯合培養課程體系,前2年在上海大學進行通識和專業基礎課程學習,后2年進入企業開展實習實踐學習,體驗企業實際工作環境,學生根據自身專業定位,有的放矢地選擇學校的專業課程模塊。對于研究生,上海大學打造“本碩博一體化”的“3+x”培養方案,前3年進行學科基礎知識學習,后續學年對接產業需求,開展技術創新與應用基礎研究工作。
在構建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專業特點,構建涵蓋公共基礎課、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等課程的挑戰性課程體系,確保每位學生都要接受挑戰性教學,確保挑戰性教學與學生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如上海大學通信學院各專業學生修讀挑戰性課程,每學期不超過3門,四年完成20門左右,學生創新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得到鍛煉提升。
培養善于解讀國家產業政策、自覺對標國際一流的創新人才
當前,卓越工程創新人才不僅要懂技術創新,更要能把握時代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國家關于工程技術方面的產業政策。因此,學校不僅要常規化、制度化邀請國內外政策研究專家學者、國家宏觀政策管理專家等對師生進行政策發展解讀,也要把國內外國家產業政策和工程技術發展的經典案例解讀作為必要的學習內容,如建立工程實踐文化園等,以培養學生對工程技術方面的產業政策的研究和把握能力。這不僅能使學生開闊眼界,而且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公共政策、社會與工程技術發展的關系,從而更明確自身的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工程技術和教育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很多高精尖方面我們離國際一流仍有差距。自覺開展與國際頂尖企業的合作,自覺對標國際一流技術標準是深化提升教學改革質量的必由之路。如上海交通大學與國外重要科研機構建立了歐洲現代木結構建筑技術中國研發與設計中心等;浙江大學與伊頓公司聯合成立浙江大學—伊頓(中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等;清華大學舉辦過“新時期跨國公司在華合作共贏模式創新”研討會,專題研討“國際合作”。
從2008年以來,上海大學與相關企業開展數字化測量人才合作培養研究。15年來,在未來的測量技術及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研究、未來數字化人才培養和工程教育模式構建等方面持續深入合作,教學和科研成果豐碩。在教學上,中外聯合出版了國內第一本完整講解幾何數字測量技術和規范測量方法的專著。此外,校企雙方共同設計了課程大綱、過程管理、考核管理方法,構建了工程教學的場景。理論課程由上海大學教授、企業高管、高級工程師共同講授,雙方已聯合培養獲企業頒發操作證書的幾何數字測量人才380多名。課程榮獲上海市精品課程一門、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一項,產出一批優秀教改論文。在學科研究上,校企雙方共同參與了國家產品幾何技術規范和驗證標準體系的制定,持續推進了中國尺寸工程聯盟的創建和發展,為尺寸工程這項系統技術在中國汽車車身質量提升中的應用和推廣持續努力。
【作者成旦紅:上海大學黨委書記】
原載2023年第12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