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好時光·記者在現場
先用檸檬酸溶液浸泡,然后在干凈的面巾紙上,用鑷子、棉簽一點一點地剝離、擦洗。半個小時后,北京順義出土的一枚康熙通寶在北京聯合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大一學生靳繡語的眼前逐漸顯露真身。這個暑期,北京聯合大學考古研究院的6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選擇進入考古實驗室,跟著導師一起整理考古資料,用真文物驗證課本上的知識點。
“看看康熙通寶和乾隆通寶有什么不同?”教師褚旭的提示發散了靳繡語的思維,“它們大小不一樣,紋飾也不一樣。”“看兩枚銅錢的銅色。”褚旭指著乾隆通寶上泛光的銅面說,“乾隆通寶的銅含量明顯高于康熙通寶,這也是乾隆年間國力更加強盛的表現。”
近年來,北京城市建設快速推進,地下文物勘探工作量居高不下,而整理工作的速度更是遠遠跟不上挖掘的速度。今年北京聯大考古研究院參加暑期實踐的60多名學生被分別編入不同年代的考古實驗室,承擔真實的文物整理任務。
在遼金元考古實驗室,文博專業大二學生趙智鑫和同學們組成一個小組,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文物整理工作鏈。他們從標記著探方、地層的袋子中取出破碎的陶片、瓷片進行分類,篩選出可以修復的器物,然后進行拼接、繪圖,直至將所有圖片和數據輸入數據庫。這些工作都是學生將來就業后的基本功。
小組正在整理的文物大多是北京金中都遺址中挖掘出的陶瓷碎片,可眼前一個大體完整的黃色“執壺”卻讓趙智鑫對文物年代的判斷出現了疑問。“先看形制,再看釉色,接著再看胎質。”擔任小組長的一名研究生走過來說,“這個‘執壺’很明顯是唐代的。”
趙智鑫對文博專業的興趣源于初中時的歷史老師,而靳繡語選擇文博專業的原因是從小跟父母一起逛博物館養成的興趣。“可以感覺到,這些年學生對文博專業的興趣明顯增長,去年,北京聯合大學本科入學最高分就是文博專業。”褚旭說,“今年,學校又獲準新設考古學本科專業,預計全國招生25名。”
這幾年,北京聯合大學文博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很好。褚旭說,一方面國家重視,一些地方文保單位增加了編制;另一方面文博專業的內涵本身也在不斷豐富。
“很多人以為文博就是挖墓或者鑒寶,入門了才知道原來遠遠不止這些。”文博專業研一學生劉安琪說,“可以從事手工修復,也可以從事考古發掘,還可以走文物數字化、展陳方向……”
“我覺得文博專業最過癮的還是在真實的文物身上體驗到的那種特別的感覺。”褚旭說,“你能見證,隨著年代的發展,中華文明從一塊石頭到一個器物,從一種制法到另一種制法,從簡單的紋飾到我們從未見過的已經失傳的紋飾……中華文明就這樣生生不息。”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17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