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一串豐富的解說。最近,浙江臺州農戶林東東的直播間漲粉不少,“全靠這個App,臺州話‘秒切’普通話,還能根據我的肢體語言進行補充,太神奇了。”
林東東是臺州臨海市涌泉鎮忘不了柑橘專業合作社的董事長,自家經營的柑橘有一大部分通過“直播帶貨”找銷路。可是,臨海話屬于吳語方言,顧客直呼“聽不懂”,聘請專業主播費用高,又增加了營銷成本。
浙江工商大學“氣韻聲動”學生團隊在社會實踐時發現了這一問題。“想在直播上打開銷路,農戶必須打通語言關。”考慮到浙江各地方言多樣,團隊10人先后在浙江11個市37個鄉村反復調研,與70余位農戶、20余位鄉鎮書記交流,熟悉各地的方言特征和表達方式,并形成文字方案。
4個月后,首套適用于臺州方言農產品推廣的音頻驅動虛擬人臉視頻系統問世了。這套系統采用“聲動”技術,借助虛擬人平臺實現直播服務。用戶可以自由錄入語音,系統則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錄音進行智能識別,并生成高質量的合成語音,存儲于虛擬庫中。直播時,只需選擇對應的音色和文本即可輕松轉化為合成音頻。
這款系統的研發均出自學生之手,據介紹,該系統還應用先進的特征向量情感分析和參數化驅動技術,不僅呈現出更加逼真的表情效果,同時還具備強大的學習能力和精準回應能力。“我只要擺一個姿勢,這個軟件好像就知道我要說什么,把我想要表達內容的用一連串漂亮的話說出來。”林東東說。
如今,該技術在多個直播平臺陸續推廣,接下來學生團隊還將推出匹配各種方言的新系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蔣亦豐 通訊員 林曉瑩)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