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的責任。青島大學作為山東省重點建設高校、山東省和青島市共建高校,充分發揮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在助力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實踐中,不斷探索新路徑,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貢獻了“青大力量”,譜寫教育高質量發展“交響樂”。
閱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青島大學特設全民閱讀研究中心,依托文學與傳播學院科研專業特色和師生集體力量,采用講座、研討會和跨媒介傳播的多元傳播方式,連續八年助力推動傳統文化進社區、進農村、進邊疆,將閱讀推廣科學研究與傳統文化傳播結合起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2年、2023年暑期,青島大學連續兩年在新疆喀什巴仁鄉開展《“山海情”鄉村兒童閱讀活動》,并向韜奮基金會、青島出版集團、中國新聞傳媒集團、快樂沙公益幫扶組織募捐優秀兒童讀物兩年共一千五百余冊,師生從中精選《蘭亭序》《洛神賦》《花木蘭》《南京那一年》《二十四節氣》等優秀傳統文化繪本,通過精彩的畫面,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闡述方式,讓巴仁鄉六所鄉村學校的孩子們深刻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增進文化認同,豐富了對傳統文化多元性的認知。《“山海情”新疆喀什鄉村兒童閱讀援助案例》獲得2023年韜奮基金會全民閱讀創新典范優秀案例獎。
注重品牌建設,打造文化“兩創”“金招牌”
非遺文化其獨特的藝術性和時代性,代表著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在凝聚人心,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青島大學美術學院侍錦教授及其團隊,以傳播非遺文化為己任,專注于非遺文化的收集、研究、傳播、轉化。耗盡心血,收藏了兩萬余件民間手工藝生活用品,在青島大學圖書館、青島市圖書館、膠南河溪文創村、濟寧泗水東都仲村等地建起了民間工藝博物館。館內設有非遺館、非遺體驗教室、非遺研究中心、非遺+文創工作室等區域。不僅如此,侍錦教授及其團隊還組織舉辦非遺展覽,開展非遺大講堂、非遺進社區,邀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定期舉辦高校非遺文創市集,對接非遺企業設計開發文創產品,以“博物館+課程+體驗+學術+創意+市場”的業態組合,致力于非遺的研究、傳承與創新利用,實現“非遺活化”,切實將基地打造成大學的特色和品牌。
“我們看到的是文化,呈現的是美好,實現的是理想。這些非遺器物,諸如床、燈具、食盒這些,全部都是古人生活智慧的結晶,展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收集到的這些器物來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區,民族的文化就是中華的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民族生活中體現出來,也就是說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認識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希望通過這個非遺文化博物館,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感知,進而對家鄉也有一定認識,對農村文化也會更有信心。”在民間工藝美學館及閱讀手藝博物館,面對記者“是什么讓您如此熱愛傳統文化,并致力于非遺的研究、傳承與創新利用的呢?”的好奇,青島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侍錦解釋道。
每到端午節、中秋節、新年等傳統節日及五四青年節、教師節等節日,青島大學都會組織開展學校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活動,充分展現傳承項目的建設成果。加強高校校際間、高校與中小學校、高校與社會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經驗與成果交流,創新交流方式,豐富交流內容,共享建設成果。
近年來,青島大學獲批非遺相關課題立項 20 余項,教科研獲獎 10 余項,專著多部,論文三十余篇。2020年受青島市文旅局委托,開展“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非遺項目的普查研究及非遺在社區活動的開展工作,其調研活動被學習強國、《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多次報道。團隊項目《齊魯紡織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踐行者》獲第八屆互聯網+大賽紅旅賽道公益組國賽銅獎、山東省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柿”說新語——柿染工藝傳承與創新設計開發研究》獲省級大創項目立項,并開始進行文創產品開發。《云貴印染創新平臺》獲國家級大創項目,入駐美麗鄉村河溪文創村。基于該團隊在地方非遺文化研究、傳播方面的巨大影響力,2023年,青島大學民間工藝博物館與青島市委統戰部合作共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
青島大學秉承“立足青島、融入青島、服務青島”的辦學理念,主動把國之大者變為行之實者,把教育教學成果與地方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拓展服務社會的渠道。美術學院王紹波教授團隊承接的“青島國際機場貴賓廳文化氛圍改造項目”“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工藝美陳文化建設”等項目,充分發揮高超的專業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將藝術設計與地域文化、企業文化充分融合,為膠東國際機場立足建設“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東北亞國際樞紐人文機場作出貢獻。
一直以來,青島大學以非遺文創研發、非遺研學教育、服務“三農”三位一體的美麗鄉村振興建設新模式,實現了非遺活化,為鄉村振興培根鑄魂。為此,學校以“非遺田野考察”為路徑,對代表性非遺項目進行系統深入考察,并組建專業視頻影像團隊,以文、圖、音、視頻的形式進行資料采錄,建立豐富的數字化資源庫。在此基礎上,學校進一步加強對非遺資源的挖掘闡發,厘清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存分布、傳承現狀、價值內涵,探索新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的理念與路徑,為旅游業注入更加優質、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同時,學校積極推動“非遺+教育”“非遺+文創”“非遺+‘三農’”等理念的實施,建立研究設計團隊和非遺傳承人之間的交流平臺,發展鄉村旅游,為鄉村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大眾網記者 張明明 青島報道)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