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兩度榮獲“省級定點扶貧先進單位”稱號;2019年榮獲“全省事業單位脫貧攻堅專項獎勵”集體記大功一次;2020、2021、2022、2023連續4年獲評教育部省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
從鄉間地頭到大學校園,一個個喜報接踵而來。喜報的背后是青海大學與6個定點幫扶村的真情故事,更是一所高原學府勇擔時代使命,助力鄉村振興的勇毅之行。
如何鞏固好脫貧成果,以實現脫貧成果的更可持續、更有保障?青海大學將此作為一項重大課題。
8年多來,學校利用自身優勢,在教育、人才、文化、科技、產業、消費和醫療幫扶等方面精準發力,一批務實暖心的幫扶措施落地各定點幫扶村,全方位提升各幫扶村“自主造血能力”。
駐村干部的假期輔導班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下山村,歷任駐村書記和干部每年寒暑假都在村委會二樓閑置的會議室里給孩子們免費輔導作業,并且成立圖書角,讓山里的孩子們體會學習的樂趣,樹立遠大的志向。
2023年僅民和縣下山村就有10余名孩子考上了大學,其中本科生6名,值得一提的是,村民李樹明的孫子在駐村工作隊員的影響下考到了青海大學,選擇就讀計算機專業。
“娃娃喜歡計算機,受青海大學駐村干部的影響,孩子也想去青海大學讀書。這是我們家族的第一個大學生,我很開心。”李樹明說。
大通回族自治縣尕莊村的駐村干部周全厚已經成了西寧多所職校的“老熟人”了,根據摸排得知,尕莊村共有9名14至18歲的孩子已完成義務教育。“一定要讓他們學個技術傍身,等長大了有一技之長成家立業。”周全厚說干就干,經多方奔走,與西寧、大通多家職校溝通,截至目前,已經聯系了4家技校,初步達成了意向,同意接收9名學生入校學習。
駐村干部帶來了新技術
“仁青書記,今年的種子還有沒有啦?”貴南縣拉扎村的村民增太加,大清早來到村委會找到駐村第一書記仁青多杰。為響應萬畝蠶豆種植的號召,青海大學在貴南縣拉扎村建立種植基地,農業科技助推脫貧致富,種植由聯點幫扶單位研發的蠶豆新品種“青蠶-14號”。去年,全村種植蠶豆400余畝,畝產收入2200元左右,年均60余萬元,戶均增收8100元。收入高了,村民們積極性很高,早早地就來詢問種子的事情。
民和縣下山村的“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成了當地群眾的“金銀玉米”。民和縣有種植玉米的傳統,長期產量穩定在一畝地200至300斤左右,收益在350元至400元,但若遇到特殊天氣,很難做到保本。
學校派出第一書記來到這里,發現這一問題,經過調查研究后,依托農林科學院優勢,引進了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產量從之前的一畝地300斤左右提高到1400斤左右。目前,下山村以合作社的形式種植2570畝,收益120萬元左右,人均收入提高2000元左右,給當地經濟騰飛插上了翅膀。
青海大學的定點幫扶筆記中有這樣一組亮眼的數據:2022年由學校負責建設的科技特派員工作站達到74個,占全省總數的71.2%;選派科技特派員317人,占全省總數的31.7%;在8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開展產業幫扶工作。發揮青海省農牧業科技創新大平臺作用,青海大學在油菜、馬鈴薯、青稞、蠶豆、藏羊、牦牛、飼草、冷水魚等產業方面持續推進54個主導品種和42項主推技術的示范推廣,主導品種占全省農作物育成品種的90%以上,為全省種植養殖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23年新增產值26.4億元。
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想想從哪里來,才明白到哪里去,才懂得把誰放心里。”這句話是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王海久在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時的獲獎感言。
多年來,他勇擔重任,不畏險阻,沖鋒在前,常年奔波于玉樹、果洛等地開展包蟲病篩查和救治工作。在包蟲病患者的救治過程中,落實落細健康幫扶政策,強化醫療精準幫扶、對口幫扶,切實減輕群眾負擔。為減輕貧困群眾的就醫負擔,他積極聯絡公益組織機構,多方籌集包蟲病救助善款。
學校充分發揮高原醫學、藏醫藥學等學科專業和附屬醫院優勢,整合臨床醫學、基礎醫學、流行病學、畜牧獸醫學等學科專業優勢,送醫送藥、下鄉義診已成為健康幫扶常態,尤其在包蟲病救治方面,開展青藏高原包蟲病預防、診斷、免疫機制、藥物開發與評估、臨床治療轉化醫學等研究。建立“董家鴻院士工作站”、青海省包蟲病研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包蟲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多學科、多專業、深層次的綜合研究平臺,培養出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基本形成“平臺建設為基礎、科研項目為支撐、人才智力團隊為保障”的格局,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返貧,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校企聯手探索幫扶新道路
除了扶智、科技力量促增收之外,青海大學將新莊黃瓜、下山土雞蛋、中灘大白菜、大棚新鮮蔬菜等定點幫扶村精心挑選出來的優質農特產品,擺在“青海大學消費幫扶專柜”上。
校企聯手,開拓消費幫扶新路。每周四的青海大學綜合樓廣場,大通縣尕莊村的新鮮大棚蔬菜定時來到大學,每輛大篷車前面都排起了長隊,主要銷售定點幫扶村農特產品“尕莊蔬菜包”。“蔬菜新鮮,也比超市里的便宜,我每周都會買回去三大包,自己人種的蔬菜吃著也放心。”青海大學組織人事部干部鄭開福說。截至目前,2023年銷售的5000多斤新鮮蔬菜端上了教職員工及其家屬的餐桌。
青海大學2023年合計采購青椒、土豆、雞蛋、菜籽油等大通、樂都和民和農特產品55萬余元。目前,學校正在協調中國郵政青海分公司建立電商平臺,以大通縣尕莊村為試點,利用電商平臺面向全國銷售農畜產品。
“從脫貧攻堅轉入鄉村振興,路還很長,任務還很艱巨。‘青海大學派對了人,駐村干部走對了路。’群眾的這句話是對學校定點幫扶最大的肯定。”青海大學黨委書記李麗榮說,面對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學校將聚焦鄉村“五大振興”目標,創新幫扶工作模式,充分發揮學校學科、人才優勢,形成“全校一盤棋”工作格局,探索和謀劃助力定點幫扶村實現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推動定點幫扶村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實現村集體產業穩步持續發展、脫貧戶收入穩步持續增加、村民百姓穩步持續受益、農村治理穩步持續提升,蓄力奮進,走出一條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新道路。(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特約通訊員 莫青)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