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4%,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56.24%、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2.7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7.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5.6%,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滿意度進一步提升……一項項改革舉措落地開花,一系列教育成果不斷顯現。
2023年以來,甘肅圍繞辦好人民滿意基礎教育,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著力推動全省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打好擴優提質“組合拳”,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師生和人民群眾。
集團化辦學實現“美美與共”
“今天,看到孩子學會了端正衣冠、學會了寫‘人’字,作為家長特別欣慰。”2023年秋季開學,在蘭州市七里河區七里河小學教育集團鹼溝沿小學舉行的一年級“開筆禮”活動中,看到孩子有了小進步,一年級新生家長馬莉頗有感觸地說。
“我們不斷加快與各分校的深度融合,特別是對農村學校的‘菜單’輸出,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就是其中之一。”七里河小學教育集團理事長、七里河小學校長王俊莉表示,通過集團總校優秀教師幫帶、分校相關教師積極參與學習等方式,實現特色校園文化活動在總校與各分校內的規范化、統一化進行,并逐漸形成各校特色,推進集團化辦學由結構調整向質量提升的轉變。
辦好每一所學校,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這是全省各地的普遍共識。近年來,甘肅各地采取集團化、學區化、城鄉共同體等辦學模式,建立聯校走教、同步教研制度,促進骨干教師交流輪崗和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推進了學區內、集團內學校率先實現優質均衡,不斷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截至2023年6月,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共建成集團化辦學團體462個,開展集團化辦學學校2714所;建立學區1067個,開展學區化辦學學校數5589所;城鄉共同體辦學團體400個,開展城鄉共同體辦學學校數2056所。同時,與江蘇省開展合作共建推動縣中發展提升行動,遴選10所縣中與江蘇10所優質高中試點建立合作共建機制,通過“1+1+N”的模式,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合作,以點帶面整體提升區域內縣中辦學質量。
數字化填補“教育洼地”
“我走在草地上,‘咕咕’;聽見杜鵑在歌唱,‘咕咕’……”在隴南市徽縣江洛鎮江洛小學,音樂教師陳小敏正利用“專遞課堂”給江洛小學和趙灣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上“頑皮的杜鵑”一課。
電子屏幕前后,兩所學校、兩處地方的學生一同拍手歡唱,再配以相應的手勢動作,課堂氣氛活躍。近年來,江洛小學通過每周2節英語課、音樂課和1節科學課的“專遞課堂”,搭建起中心校與6所村小和教學點聯系的橋梁,盤活了薄弱校,使更多校園煥發出新的活力。
數字化使教育落后地區教育“洼地”快速高效填補,實現了“彎道超車”。近幾年,甘肅在甘南州、臨夏州和慶陽市“兩州一市”的23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施了省級同享大城市優質教育資源示范化項目,采用“中心校帶教學點”模式推動23個縣的800所學校全課程共享課堂,將優質教育資源傳送到了農村地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
現如今,從全省范圍來看“三個課堂”、網絡調研、網絡培訓等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學校教育教學的新常態。優質校與薄弱校網上結對、線上牽手,開展跨區域、跨學校的互動教學教研已成為“新風尚”,有效解決了薄弱學校教師結構性短缺、開不好課等問題,切實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
名優教師團隊“遍地開花”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近年來,全省各地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全面推進落實“縣管校聘”制度,大力加強師資補充和培訓,通過掛職鍛煉、跟崗學習等形式,促進區域內教師資源均衡配置,加快校長、教師專業化成長,為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天水市采取搭臺子、育“苗子”、樹桿子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加強中小學領導班子隊伍,全面提升辦學層次和水平,不斷激發了辦學活力。截至目前,全市85個設黨委、黨總支的學校中82個完成書記、校長分設,299個設黨支部的學校完成書記校長“一肩挑”并配備了專職副書記。
各地還結合實際,通過創建名園長名師工作室,打造一支專業水平高,具有輻射帶動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名優教師團隊,積極開展教師培訓、教研指導、送教下鄉進村等,切實提高教師隊伍自我造血、自主創新與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了教師隊伍素質。
如今,伴隨著名師名校長培養機制、鄉村教師補助機制、職稱評審機制……一系列正向激勵機制“大禮包”,促進教師待遇不斷提高,職業榮譽感、崗位吸引力、獲得感顯著增強。(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尹曉軍)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