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召開的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錨定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強調把組織實施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作為工作主線,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主攻方向,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根本動力。會議要求,聚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進一步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戰略屬性、民生屬性,不斷增強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賦予了高等教育新的戰略地位、歷史使命和發展格局。
“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這一戰略思想,賦予了高質量發展新定位。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建設,是高質量發展整體布局下的有機組成部分。高等教育要通過自身的發展滿足國家所需、人民所需、時代所需,以人才優勢、科技創新能力服務高質量發展。從時代要求來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高質量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必須深刻認識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這個硬道理的重大意義,主動發揮高等教育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科技創新、社會進步、文化繁榮中的職責功能。從全球視角來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迅猛發展,一國對創造力、創新力的培養和投資,已成為保持領先的重要密碼,而創造力和創新力依賴于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水平和服務發展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的發展水平和潛力,決定著一國在世界強國中的競爭力。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須在服務高質量發展中補短板、鍛長板,跑出“加速度”,助力國家發展搶占先機。
要充分發揮好高等教育龍頭作用,就要牢牢把握教育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和戰略布局,緊緊圍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一是持續抓好“兩個先行先試”。把培養造就高質量人才作為首要任務,創新人才培養方法和機制模式,優化課程體系建設;深入探索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和培養規律,加快培養國家戰略緊缺人才,助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深度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根據區域發展現實需求,積極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搭建政產學研協同平臺和創新載體。
二是以技術轉移為紐帶推動“四鏈”融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要求高校以產業鏈為基礎,創新鏈為動力,資金鏈為保障,人才鏈為最大活躍因素,深入推動產教融合,加快技術轉移,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衍生新興產業,加快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三是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將黨的創新理論引領貫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知識體系,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根中國推進理論創新,打造高質量高校智庫矩陣,為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戰略支撐。
四是加快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依托5G、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學習環境從網絡化、數字化向智能化躍遷,加速高等教育優質資源流通與共享,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塑造個性化、精準化的育人方式和開放共享的辦學模式。
五是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激勵廣大教師增強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教育家精神轉化為理想信念,轉化為教育教學行動,將教學實踐、科研探究與價值引領深度融合,做到潛心從教、悉心育人、用心科研,形成追求卓越的思想自覺,營造“以大師引領未來大師”的良好氛圍。
六是推進高等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統籌高水平“引進來”和“走出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設立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培養具備創新精神、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國際視野的人才,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和知識創新,提高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參與度,高效參與全球教育治理。
站在推進教育強國規劃綱要實施新的起點上,高等教育工作者要聚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做有理想、負責任的行動主義者,把握抓落實的方法和機制,圍繞界定目標任務、設計評價體系、制定制度政策、總結形成解決方案,迅速落實,突出實干,自覺肩負起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原載2024年第2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