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3月6日訊(記者 林煥新)“在兩個大局與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交融激蕩的大背景下,特別是以大模型與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技術的出現,促使我們在更高層次、更廣范圍、更深程度上來探索與實踐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體系,特別是高層次拔尖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以直面人工智能新時代對基礎學科高層次拔尖人才培養提出的巨大挑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原校長呂建說。
今年全國兩會,呂建帶來了一份《關于加強新時代基礎學科高層次拔尖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建議》。在他看來,面對上述“巨大挑戰”,迫切需要在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標志的人機物三元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基礎上,完成從知識體系為主導的傳統模式,向知識思維體系、創新創造體系、知行合一體系、做事做人體系等有機融合的立體化模式根本轉變,為在新型基礎學科和新型基礎設施“雙基”聯動演進發展層面建構“AI for Science”與“Science for AI”有機互動的新格局和“基礎研究與創造技術非線性互動”新范式,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為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奠定堅實的人才培養基礎。
為此,呂建建議:
第一,在基礎學科高層次拔尖人才培養體系中強化針對人工智能新時代挑戰的應對舉措。以系統化的方式思考、謀劃、探索與實踐宏觀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架構變革,重塑人才培養模式與體系,在教師、教材、課程、生態、管理上轉型。可以正在推進的“數理化生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為載體,加以探索與實踐。
第二,適度擴大“數理化生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建設規模并提升內涵要求。數理化生作為理科四大基礎學科,是“AI for Science”與“Science for AI”的重要載體,其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水平對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3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啟動建設“數理化生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這將對數理化生高層次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建議教育部綜合考慮學科學術聲譽、發展基礎和建設績效,動態調整、適度擴大“數理化生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的規模,并形成特色化內涵系列,構筑更為寬廣雄厚的基礎學科高層次拔尖人才培養基座。
第三,適度增加“基礎學科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覆蓋的學科類別并提出內涵要求。天文學與地球科學對于打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空間、建設航天強國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基礎性的重要支撐,建議教育部在“基礎學科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框架內給予重點考慮與大力支持。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