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武文君)當下,智能手機、智能手表等智能設備在未成年人中迅速普及,我國未成年人幾乎“無人不網”的新形勢已然到來。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金誠同達(西安)律師事務所主任方燕表示,“互聯網給未成年人提供了認識世界的強大工具,也讓其暴露在各種危機和風險中。”
據方燕調查發現,市場上的智能設備良莠不齊,一些內置游戲存在誘導消費行為,甚至包含血腥、色情、暴力等不良內容;很多未成年人不具備理性辨別和自我保護能力,容易網絡沉迷甚至網絡違法犯罪;一些家長對網絡安全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對未成年人網絡行為進行監管的意識。
對此,方燕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完善培養體系,落實家長監管責任。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程設計要與時俱進,幫助學生提高正確、合理運用網絡的能力。要注重培育未成年人正確的網絡價值觀,教會孩子如何分辨網絡信息,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同時,家長也要切實履行監護職責,教育他們識別網絡風險,增強自我保護能力,筑起預防網絡侵害的第一道防線。
二是夯實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主體責任,明確網絡平臺以及網信部門的管理責任。互聯網行業需要主動把未成年人保護的端口前移,積極履行平臺責任,建立自律機制,嚴格審核機制,凈化平臺生態,把未成年人的網絡安全風險降到最小。
三是明確網絡平臺以及網信部門的管理責任,進行事先審查和過程監督。通過人工智能等方式,對圖片、文字、語音等進行識別。切實加強內容審核管理,及時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同時,網絡平臺或網信部門應及時對管控不當的行為進行處罰,必要時要求相關責任主體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四是多部門綜合治理,筑牢網絡保護防線。網信辦可以聚焦網絡發展新業態,對各平臺實際情況摸底。檢察機關可提起公益訴訟,出具檢察建議。相關部門應相互配合,進一步完善規范性文件或出臺相關實施細則,明確網絡保護的責任主體以及相關的法律責任,推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