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3月8日訊(記者 林煥新 禹躍昆)“未來一到兩年,我們的固態電池研發要突破600瓦時每公斤,充一次電,電動汽車就可以跑1000公里以上。”在今天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軍分享了一個科研領域的好消息,讓在場的媒體們倍感驚喜。
小到手機,大到新能源汽車,電池都直接影響著使用體驗。“目前電動汽車跑得不夠快、充電也不夠快,特別是在寒冷天氣還容易‘趴窩’,這都跟電池有關,研究性能更好、更加安全的電池,無論是在電動汽車行業還是儲能領域都是重大科技問題。”陳軍說。
電池的充電—放電是什么原理,有怎樣的機制?能不能調制?如何來控制?為了尋找答案,陳軍帶領團隊在電池領域深耕30余年。在他看來,他們也在不斷積累“電池人生”,“特別是把之前的冷板凳坐熱,把冷門變成熱門”。
這樣的變化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陳軍團隊開發了超越傳統的電池新體系,提出了新的電池工作原理,創制了新的電池材料,讓電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電動汽車的行駛里程因此也大大提升。同時,他們還設計制備了可以全天候、寬溫域工作的阻燃電解液,可以在零下70℃工作的大容量電池,還開發了基于我國豐產元素的低成本可充鈉電池、鋅電池,這為未來的大規模儲能提供了技術支撐。“目前,固態電池是各國競相研發的重點領域,一旦產業化,就會改變現有的電動汽車產業格局,開辟電動航空等新興市場,我們團隊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和重點研發項目,聯合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單位協同攻關,已研發出400瓦時每公斤的新型固態電池樣品,能量密度超出目前市場上最先進的300瓦時每公斤的鋰離子電池30%。”電動車有了更強大的“心臟”,陳軍很振奮。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重要動力和支點,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和落點。”今年兩會,陳軍提交了《加快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提案,建議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各級政府與高校、科研院所同向發力,高質量、快節奏打造合作平臺載體,促進高校和企業雙向奔赴。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