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3月8日訊(記者 高毅哲)“高素質的具備全球勝任力的國際化人才依然是我國人才隊伍的短板,也是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參與全球治理的戰略性需求,需要加快補足、加快夯實。”在接受中國教育報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商文江表示。
商文江認為,高素質的具備全球勝任力的人才可以分為四大類:服務于國家涉外部門的高素質人才、服務于國際組織的高素質人才、服務于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高素質人才、服務于新型涉外人才教育和培養的高素質人才。
商文江建議,要持續強化上述人才培養。一是強化國際政治、國際發展兩大知識支柱。國際政治、國際發展作為國際知識的兩大基本支柱,是培養全球勝任力人才知識體系的基礎內容。要在全國高校范圍內建設國際政治、國際發展兩大核心課程,并將其納入高校通識課程或者相關專業基礎課。
二是補足區域國別、當代中國兩大知識短板。美國從二戰后開始興起區域國別研究,之后便將區域國別納入其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以服務于其全球化大國的需求。我國在2021年將區域國別作為一級學科(交叉學科),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同時,由于長期存在“國際國內”學科割裂的問題,導致即便是國際領域相關專業的學生,其“當代中國”的知識也比較匱乏。
三是加強國際組織、區域國別、涉外法治、國際財經人才培養。通過項目、學位教育等方式,推進國際組織、區域國別、涉外法治、國際財經四大領域的人才培養,總結國際組織領域的人才培養經驗和問題,進一步提升其培養質量和層次。同時,在區域國別、涉外法治領域完善培養方案,為我國在國際組織外交、雙邊外交、國際規則領域儲備大量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人才。
四是全面推動全球勝任力教育。全球勝任力包括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具備參與全球治理的知識儲備等。要加強相關技能性課程和能力培養,如跨文化溝通、語言和翻譯、領導力和管理能力、人際關系和團隊協作等。
五是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打破國際類的學科藩籬,加快建立基于國際法、國際事務、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國際組織、全球治理、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等不同專業的問題和目標導向的科研和人才培養機制,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活力。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