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23年5月,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確責任分工,建立健全推進機制,不斷將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引向深入。我們一起來看地方和學校的階段性經驗與做法——地方和學校的經驗與做法①
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
學校是課程育人的基層單位,亦是國家課程高質量實施的重要一環。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下稱《方案》)《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試行)》(下稱《辦法》)等課程綱領性文件,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針對目前課程安排與實施中的具體問題,以課表改革為切入點,建構“四張課表”引領的課程實施體系,有效推進學生的完整學習、綜合學習、深度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凸顯育人成效。
一、問題提出
課表能直觀反映國家課程方案實施情況,以傳統課表為切入點,審視當前學校育人實踐,發現以下四個較為突出的問題:
一是封閉固化,切割了學生完整的學習經歷。傳統課表每課時時長相對固化,將學生完整的學習經歷按照課時切割,難以為不同課程創造靈活變通的空間,影響了學生學習經驗的建構。
二是割裂分化,阻礙了學生有效開展綜合學習。傳統教學易陷入零碎的學科知識點教學,忽視了學生學習與社會生活、個體經驗的聯結,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是淺表泛化,削弱了學生社會情感的體驗探究。部分學校將機動周課時全部用于學科教學,局限于學校場域,淺表泛化的安排未能發揮機動周的育人價值,難以為學生社會情感培養與深度學習的推進創造空間。
四是單一僵化,扼制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相對固定的學習時空對學生身心造成了有形無形的規訓,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受阻,遑論創新型人才培養。
二、破解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學校結合實際情況,以“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為育人目標,立足于《方案》和《辦法》,生成“靈活課表”“融通課表”“機動課表”“自主課表”四張課表(圖1)。前三張課表面向全體學生,第四張課表面向部分特長學生。靈活課表旨在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融通課表旨在加強學生學科實踐能力;機動課表旨在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強化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自主課表旨在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四張課表”層層遞進,橫向覆蓋全學科,縱向貫通全學段,時間安排上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科特性,空間組織上推動學生綜合發展和學科實踐落實,系統實現“基礎夯實-實踐提升-素養強化-個性發揚”的學生發展目標。
圖1 “四張課表”引領的高質量課程實施體系
三、創新舉措
學校建構“四張課表”引領的高質量課程實施體系,分別指向完整學習、綜合學習、深度學習和個性化學習,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一)基礎夯實:以“靈活課表”促進學生完整學習
在保證規定課時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學校進行了“靈活課表”的實踐探索,避免僵化的課時時長對學生完整學習經歷的僵化切割。
一是設置35分鐘常規課。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需求出發,充分考慮本校學生的特點,將常規課設置為每課時35分鐘。
二是設置彈性課時的長短課。結合具體課程的特點,學校探索設置長短課,長課時長為50分鐘,短課時長為20分鐘,長短課的協同實施。長課安排體育項目走班和科學課程,側重探究實踐,避免體育項目與科學實驗受到課時切割。短課安排數學走班和自主學習,前者通過師生雙向選擇實行分層走班,實現差異化教學;后者以自主學習方式完成學業整理、問題探究或成果發布,探索個性化發展。
三是包班協同與靈活走教。在課程實施中,一、二年級由兩位教師共同負責班級課程,開展全科教學,包班而教。三至六年級教師分課程主題開展一課兩班、一課多班、多課多班等靈活走教模式,最大化利用名優師資。基于此,學校打通排課,將相關教師的課調整到同一時段;建立學科資源庫,走班教師合作備課,分層設計。
(二)實踐提升:以“融通課表”推進學生綜合學習
依照《辦法》,學校以月為單位,將勞動、綜合實踐活動(含班隊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等占比14%-18%的課時進行統籌安排,打通使用,打造綜合學習的“精彩95分鐘”模塊,保障全體學生六年經歷60次深度綜合學習。
一是統籌安排課時。將勞動、綜合實踐活動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課時打通使用,每周固定開設一節勞動課程和一節校本課程(選修),每周五下午輪流開設一節綜合實踐活動、班隊活動、心理團輔或“精彩95分鐘”綜合學習,確保符合月總時長要求(圖2)。
圖2 “融通課表”課時安排圖:以一二年級為例
二是“精彩95分鐘”綜合學習。該模塊旨在打破學科邊界,聯通生活邊界,重塑體驗邊界,通過創設真實情境,提出實踐問題,建立學科知識間、知識與生活、知識與自我等多重“聯結”,以主題學習的形式進行,以具體的任務、項目為抓手(表1),推動學生系統開展動手操作和協同探究,實現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實踐創新的能力。
(三)素養強化:以“機動課表”推動學生深度學習
根據《辦法》,學校通盤考慮小學六年,每學年設置文藝周和科技周兩個機動周,分兩學期實施,培育學生的文學、藝術、科學等素養(表2)。
一是“三大保障”推進課程實施。師資保障,年級組長牽頭,開展跨學科研訓,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備課;技術保障,自主開發“讀懂”智教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教學共研、評價共通;管理保障,由教導處牽頭,形成“團隊組建-方案論證-全校發布-教師研訓-方案實施-總結復盤-迭代更新”的管理閉環。
二是以“主題學習”的方式開展。各年級針對不同主題,由各班討論實施一個項目,再由班級學生細分成幾個子項目,形成“項目串”與“任務串”,既保證時間上各組的縱向推進,又促進最終項目成果呈現的橫向聯結。
三是打破原有時空制約。課程實施場域打破原有的物理空間,由校園延展至博物館、社區等相關場所。授課者由學校教師拓展為家長志愿者、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等。學習方式上更多采用交流討論、合作探究等形式,以促進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文藝節六年級的“創藝崇文”主題學習中,各班學生自主組建設計、文案、宣傳、布展、營銷五個子項目組,走班學習相應課程,開展社區調研活動。各項目組每日開展項目推進交流會,撰寫項目日程表,自主設計策展,交流展示學習成果(圖3)。由此,學生在協作、溝通、互動中經歷問題解決全過程,社會情感能力得以提升。
圖3 六年級“創藝崇文”主題學習成果展
(四)個性發揚:以“自主課表”助力人才培優與個性培養
學校為有特長的學生開設定制課程,如創新研究室、個人畫展、“點亮童年”音樂會等,提供“自主課表”及配套支持。
一是“一生一課表,一人一目標”。通過定制課表,保障每個學有特長的學生都有機會開展個性化學習,以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定制課表內含必修、選修、個輔和閱覽室沙龍等4種不同類型的小課表,學生根據研究需求選擇合適的個性課表。
二是建構“一平臺·四環·四機制”行動范式。為確保定制課程的高質量實施,學校搭建由研究室總監、學術組長、研究導師和學生構成的專業學習平臺,形成由學校、家長與社會共同參與的學習系統,包括覆蓋“選擇—配送—服務—發布”四環的全過程學習支持體系和“環境支持、資源供給、家校協同、考核評價”四大機制保障體系。
以“創新研究室”定制課程實施為例(圖4)。首先,基于學生需求確定選題,師生雙向選擇并簽訂研究協議。其次,提供個性課表。再次,依據學生需求創建個性化資源庫,進行個性化的學習資源配送,并以定期授課的團隊式服務、一對一導師制、面對面學長制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創新活動所需的支持保障。最后,通過分層發布、多層發布和多時空展示,學生經歷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全過程。
圖4 “創新實驗室”定制課程實施圖
四、成效與社會影響
(一)學生素養綜合發展,“四張課表”培育了“崇文優生”
學校持續推進“四張課表”,在連續五年區學業質量調研中,學生各科合格率均為100%,優秀率遠超區常模,綜合總分位列區第一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社會情感能力以及個性化自主學習能力等均有提升,在各類比賽中屢獲佳績,累計獲國家級獎項10項、省級獎項53項。學校“李四光中隊”曾給時任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寫信,呼吁市民愛護地球、保護環境。習近平同志在回信中肯定了學校開展的實踐活動,并號召其他學校學習,“崇文優生”得以不斷成長。
(二)教師課程育人能力增強,“四張課表”打造了“崇文優師”
教師教研的內容和方式不斷優化,協同育人、課程整合、資源開發等能力獲得了有效提升,培養出了一批“理念先進、精研教學、擅于協同”的新時代教師。近五年,學生和家長對教師師德素養、知識水平、教學能力等指標的滿意度均超98%。
(三)學校辦學影響躍升,“四張課表”貢獻了“崇文智慧”
學校推進以“四張課表”為引領的高質量課程實施行動范式,為國家新課程改革實踐貢獻了“崇文智慧”。學校在教育實踐探索中形成了獨特的管理模式,辦學質量在全省名列前茅,獲家長、知名教育專家和社會高度認可,獲省文明單位、省現代化學校、省校本教研示范學校等省級以上榮譽20余項,相關教學成果《知行創:高質量落實國家課程育人的小學實踐》榮獲2022年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作者 杭州崇文實驗學校)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