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今天上海不下雨”“伏羲”氣象大模型的精準預測,促成了去年9月1日的復旦大學近20年來首次戶外開學典禮。日前,記者從復旦大學和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聯合舉辦的“走進智能氣象”主題活動中獲悉,全新升級、面向產業應用的伏羲系列氣象大模型2.0正式面世。
“古代有‘草船借箭’,如今有很多行業還是需要‘看天吃飯’。”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院長漆遠介紹,“伏羲”2.0的中期天氣預報大模型和次季節大模型面向新能源、航空運輸等行業取得進展。
在與中遠海運的合作中,“伏羲”2.0進行優化升級,首個面向氣象導航優化的全球氣象大模型應運而生。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地球科學負責人、復旦大學研究員李昊介紹說,“我們面向氣象導航對伏羲大模型進行優化,提高時空分辨率,實現未來15天0.1度逐小時氣象預測;構建海氣耦合模型,納入風浪、涌浪、海溫等要素,提升全球風、浪、流、能見度等預測精度;進行極端天氣優化,提升臺風、極端降水等更多災害性場景的預測精度。”
此外,“伏羲”2.0還是針對新能源優化的氣象大模型,能夠帶來更準確地風速、輻照和發電能力預測,能夠優化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效率、平衡電網負荷、減少棄風棄光等,相當于為風電場和太陽能電站裝上智能導航系統。
針對航空業,云量的優化對飛行安全至關重要。“伏羲”2.0率先研發低云量、總云量等多個航空關注的氣象要素,有助于預測飛行中可能遇到的積冰、顛簸、光線明暗不均等各種天氣現象,提升飛行體驗、降低行業成本等。
為進一步推動智能氣象領域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復旦大學、中遠海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氣候中心、上海科創投集團、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等13家單位聯合成立智能氣象創新生態聯盟。聯盟各方將共享資源,共同推進伏羲系列氣象大模型的產業化應用,構建開放、協作、創新的氣象產學研生態系統。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