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校友工作在就業力的提升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在社會網絡結構視域下,校友工作對“結構洞”起到了彌合作用,對結構間的強聯結發揮了搭建作用。為助力就業力提升,校友工作要強化“微統籌”與“傳幫帶”工作實踐,增強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適配度;完善交叉合作、多方聯通的工作體系,實現從“高水平的就業力”到“高質量的就業”轉化;注重培育學生的可遷移能力,拓展高校人才培養的延伸性與全面性,為構建和完善高質量充分就業工作體系提供有益補充。
◎關鍵詞 社會網絡;就業力;結構洞;可遷移能力
解決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既關系實現個人價值和家庭幸福,更關乎國家長遠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就業,提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優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在此背景下,畢業生就業力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研究的焦點。本文將從社會網絡結構出發,探究大學校友工作對就業力的作用機制,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思路。
就業力的內涵與核心要素
就業力概念最早出現于二十世紀初的英國,隨著高等教育發展與勞動力市場職業生涯形態日趨多元化,其概念內涵逐步豐富,關注點也隨時代變遷而發生轉移。伴隨知識經濟發展與全球化進程,各國政府和相關國際組織也提高了對就業力的重視程度。我國學者也積極對其進行深入探討,特別是部分實證研究較為深入地考察和分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具體內涵。
綜合國內外現有研究,本文將大學生就業力的影響因素分為三類:一是非專業認知與技能,如政策理解、企業定位與需求認知、市場偏好獲悉等;二是專業認知與技能,包括對專業學科的理解力、學科技能的掌握程度等;三是可遷移能力,如心理韌性、認知價值等。若按照知識表現類型分類,易于通過書面文字、圖表或數字公式等進行編碼的知識,被稱為“顯性知識”,即上文所述專業/非專業知識與技能;而高度個人化、難以表達的知識,如價值體系、認知信念、社會聯結等,則被稱為“隱性知識”,可遷移能力就是隱性知識的一種。兩類知識的傳遞對社會網絡聯結的強度與規模提出的要求也不同。
由于隱性知識往往蘊含私人性(涉及個體的行為與經驗并難以編碼)、程序性(涉及引導意涵的知識),以及路徑依賴性(常需要親自實踐與感悟),因此隱性知識一般難以相互轉移,并且對于人際網絡有更高的強度要求。而顯性知識則與之相反,側重的是知識的異質性與規模性,因此較大的社會網絡規模往往能促進更多的顯性知識傳遞。
總體上,就業力與就業質量呈顯性正相關關系,但高水平的就業力并不等于高質量的就業,其既受外部因素影響,也受內部因素影響。外部因素中如宏觀層面的經濟發展、教育投入等,微觀層面的工位薪酬、職位匹配等都將影響就業力的發揮。內部因素則主要包括個人的抗風險能力、心理韌性、規劃靈活性等。
社會網絡結構下校友工作對就業力的提升作用
近年來,高校對校友工作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將其整合到學校整體規劃中,增加了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資源投入,拓展了校友工作范疇。其中,通過校友工作培育和提升學生的就業力,為多方整合資源與合作共贏引入新的路徑與平臺,有助于推進校友工作的多元化、精細化發展。相關調查表明,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難點之一在于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且就業市場反饋機制不靈敏。而校友作為高校的寶貴資源和對外聯系的重要紐帶,既是“人才培養的延伸”,也是“就業市場的重要代表”。因此,發揮校友在就業市場中的“傳幫帶”作用,完成從“入口”到“出口”的閉環,應成為未來校友工作開展的重要出發點與落腳點。
“社會網絡”為我們分析校友工作與就業力的關系提供了分析框架。社會網絡這一概念最早由著名人類社會學家R·布朗提出,社會網絡分析家韋爾曼于1988年對其內涵做了更為完善的理論闡釋,他認為:社會網絡是由某些個體間的社會關系構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它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信息交流或交換的關系網,由節點和聯系兩大部分構成,節點是人、群體或機構,聯系則是節點之間交流的方式、內容或流動方向。總體上,社會網絡更偏重于通過人際關系以及社會網絡結構對社會現象進行分析與解釋。
在社會網絡結構下,個人所在就業網絡的聯結強度與聯結范圍將影響其有關就業知識的攝取與轉化,最終導致個體間就業力的參差,并反映在就業質量的統合比較上。如有關就業力的實證研究發現,在校生的社會資本對學生的就業質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而其中的路徑則恰恰是通過對前述就業力三維度——非專業/專業認知與技能、可遷移技能所分別對應的顯隱性知識產生作用。例如,在高校校友工作中,在校生與已畢業的校友等社會行動主體構成社會網絡,同時與外部環境,如政府、企業等部門進行互動,為在校生提供適應勞動力市場環境和匹配雇主需求的知識、信息、技能等社會資源。作為待就業在校生、已就業校友(勞動力市場代表)與外部環境的聯結者,校友會與校友工作在其中起到了穿針引線、承接多方、提升就業力的作用。
一方面,校友工作對“結構洞”起到了彌合作用。“結構洞”理論由社會學家羅納德·斯賓塞提出,指非冗余結構中的空缺或縫隙,即不同社會群體間聯結環節的缺失。結構洞的概念強調了社會網絡中信息流動和資源傳遞的重要性,個人或群體若能占據結構洞,就意味著他們能夠連接不同的社會子群體,獲取多樣且異質的信息和資源。相反,如果個人或群體受制于結構洞,他們可能無法獲得跨越不同社會群體的關鍵信息和資源,從而導致社會網絡中的信息不平衡和資源不均。通過分析結構洞,能夠揭示社會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幫助個體或組織更好地利用社會網絡資源,尤其是在組織和管理領域能夠優化信息流動、決策過程和資源配置。
在知識傳遞的網絡中,阻礙各主體交互的原因之一就是結構洞的存在,并且對顯性知識傳遞的限制尤為明顯。因此,若個人或群體能夠彌合結構洞,就可能處于聯結不同社會群體的關鍵位置,從而促使知識在不同的子群體間進行傳遞。在校友工作中,彌合結構洞的行為則主要反映在以畢業校友為媒介,搭建起校內群體與外部就業市場的聯結,促進在校生非專業認知與技能的提升。
另一方面,校友工作對結構間的強聯結發揮了搭建作用。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將聯結強度的劃分依據擴展到互動頻率、情感緊密、熟識程度和互惠性四個維度,并強調了社會網絡中強弱聯結的差異對知識和信息傳遞的影響,突出了強弱聯結在知識轉移和信息共享中的獨特作用。
強聯結相對于弱聯結,帶有更多信任、感情與規范,使個體更容易共享更復雜、內在的隱性知識。具體到校友工作中,高校和校友之間的互動不應停留在單一且刻板的信息錄入,而是應多批次、循序漸進地與校友展開合作,可以由線上發展至線下,活動距離逐漸由疏遠走向親近。
做好校友工作助力就業力提升的對策建議
強化“微統籌”與“幫傳帶”工作實踐,增強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適配度,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行業動態瞬息萬變,高校要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就要緊扣時代發展的脈搏。因此,需要在調研中發現需求,依靠數據分析決策,通過對近年來畢業校友進行深度訪談和問卷調研,從更加精細和微觀的視角了解和掌握校友的實際工作情況以及對高校工作的建議。一方面研究校友的職業選擇同在校期間的職業生涯規劃、實習實踐經歷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準確把握專業培養和崗位實踐之間的距離,對畢業生個人提升人崗適配性、學校根據發展戰略動態調整培養方案進行科學研判。通過對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學生職業意向形成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可以形成更有針對性的決策調整。
在移動數字化發展的背景下,加強數字信息化管理與社交媒體化互動不僅有利于驅動引領校友資源管理走向智能化與現代化,而且可以在高效處理原始數據的基礎上,提升互動的趣味性與便捷性,為校友工作的開展提供精準的分類與定位,從而達到擴展工作邊界、多方位聯結校內外群體的作用。在對校友動向的精細化統計基礎上,通過雙方的精準匹配,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啟校友與在校學生之間的“傳幫帶”機制,將聯結強度由弱推至強,從而促進顯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例如,在校友活動中,將內容從個人經歷介紹擴寬至就業指導、政策解析,系列活動既為校友提供“回家”般的情感歸屬,又為在校生搭建聯結社會的橋梁紐帶,在漸強的交互中專業/非專業知識與技能也得以提升。
完善交叉合作、多方聯通的工作體系,實現從“高水平的就業力”到“高質量的就業”的轉化。對畢業生個體而言,實現從“就業力”到“就業”的轉化,既包含理念層面的認知喚醒,如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就業觀、擇業觀;也包含顯性知識的實踐運用,如將所學的專業知識充分應用于崗位工作中;更包括隱性知識的遞進遷移,如溝通交往、組織協調等軟性技能,以及社會網絡的搭建聯結。誠然,這一轉化路徑不能僅僅依靠畢業生的個體力量,還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單位的系統性協同。
在校友工作的實踐中,多院聯動、學科交叉能對提升就業力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對社會網絡結構的研究發現,校友工作可以為構建高質量充分就業工作體系提供有益補充,能夠為銜接畢業生、政府、高校、社會提供有效接口,是搭建跨校、跨院、跨界合作交流平臺的重要力量。而由此彌合的“結構洞”,將對在校生的就業力及其轉化能力提升帶來幫助。如在認知觀念上,各界校友的現身說法和展示相關工作案例,有利于學生對職業圖景形成更具象化的概念和理解;在育人實踐上,不同崗位對知識技能的要求,能夠為學校課程設置等提供及時反饋;在社會網絡搭建上,高校通過校友工作所實行的信息溝通制度,有助于整合學校、校友、合作單位的資源,當學生需要實習或招聘機會時,能夠提供更及時和更有針對性的幫助。
注重培育學生的可遷移能力,拓展高校人才培養的延伸性與全面性,為構建高質量充分就業體系提供有益補充。在就業力的三個維度中,較易獲得也最受重視的是非專業/專業知識與技能,而可遷移能力卻往往在教學實踐中被忽視。這類高度個人化的、難以表達的知識蘊含著豐富的生命體驗與經歷價值,無論是對個人的職業感知、職業道德或者價值觀的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高校通過搭建就業網絡,開展就業支持、社會合作等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適應壓力并采取積極策略。尤其是在與勞動力市場直接相關的領域,提高學生工作搜尋動機,擴大就業信息庫,將有助于學生就業力的良好發揮。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為例,在2020-2023年間,學院舉辦了20余場面對面校友就業沙龍、校友職業論壇,請在校生與優秀校友們近距離接觸,校友們不僅慷慨分享了工作技能方面的體驗,更圍繞職業信仰、社會責任等方面與在校生展開了真摯的交流。因此,為了建立校友工作中注重可遷移能力培育的工作導向,需要對工作內容進行統籌與規劃,在逐步合作中加強與校友間的聯結強度。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原載2024年第11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