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部天目山區,總面積3118.72平方千米,東西直線跨度約100公里,全區有270個行政村和47個社區,農業人口占全區人口比重約40%。和全國很多地方一樣,臨安鄉村振興面臨的最大難點也是人才短缺。2021年春,臨安區僑聯開展“新春大走訪”活動,就鄉村人才短缺問題提出了面向歸僑僑眷和歸國留學人員的“僑亮鄉村”計劃。3年來,一批批海歸走進臨安,不僅照亮了這條鄉村共富路,也留下了一個個充滿赤子情懷的動人故事。
一場“相見恨晚”的雙向奔赴
留學法國的潘青青是首批響應臨安“兩進兩回”號召、返鄉創業的歸國留學人員之一。2015年,潘青青來到家鄉龍崗鎮,與位于浙西大峽谷的相見村結緣,開始了以鄉村CEO身份“點亮”相見村的浪漫故事。
“相見村環境清幽,保留了很多上世紀80年代的老房子,推門開窗即可俯瞰大開大合的壯美峽谷風光,種種條件非常適合開發民宿群、搞整村運營,帶動村民致富。”潘青青在向我們介紹相見村時回憶起初次到來的場景。“那時的相見村空心化比較嚴重,基本沒有年輕人,很多老房子空置著。”那時,潘青青就立下了盤活相見村的目標。
萬事開頭難。為了吸引投資商前來,潘青青決定自己先“打樣”。她投資改造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并拉著自己來自臺灣的丈夫共同經營,夫妻二人充分發揮海歸創業的視野優勢,將原生態村落生活體驗融入民宿經營。民宿開業后,在首個國慶假期就迎來了開門紅,僅一年時間就收回了成本。
見到潘青青“打樣”成功,村民和投資商也逐漸消除了疑慮,從“1000多元一晚的民宿誰來住”的質疑到“相見村真是大變樣”的認可,讓潘青青信心倍增。此后,在她的經營下,相見村相繼引入高品質民宿5家,總投資額超2000萬元,帶動了20余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每年為村集體和村民增收100余萬元。以民宿為突破口,潘青青又積極創辦了“茶事服務中心”,推進“共富茶園”建設,助力茶農增收。她還推出“鄉野四時計劃”,開設“鄉野課堂”,以大地為教室,用田埂做課堂,讓孩子們在大自然中體驗、學習。
在潘青青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相見村,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翻新自家老宅,不僅激發了村民們的鄉土文化自信,更是吸引了一批海歸伙伴回到龍崗家鄉干事創業。而潘青青也當選為臨安區留學人員和家屬聯誼會會長,被聘為臨安區“僑亮鄉村”創業指導員。
把創業寫在大地上,讓科技為農村服務
留學加拿大的項路是最新一批在臨安鄉村創新創業的歸國留學青年之一,也是一位“新臨安人”。“我學習的專業一直是農學領域,在讀書期間就與‘農’結下了不解之緣,算是一只扎在土里的‘海龜’。”項路說。
碩士研究生在讀的他拉起了一支包括5名博士、3名碩士在內的大學生科技創業團隊,在臨安區太湖源鎮創建了靈豐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走進服務中心,最先看到的就是一列大型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靈豐農業要提供的是無人機數字化統防統治、農業機械化服務,幫助打造示范性智慧農場,很多目標群體都是種植大戶,所以這樣的設備不能少。”項路說,他們同時也提供現代農業培訓和農產品助銷等服務,靈豐農業的目標是建立浙江省首個農業社會化線上線下服務平臺體系,成為臨安首家開放式現代化農業服務公司。
在項路的帶領下,團隊不斷提升現代化農業服務能力。他們的項目在2022“青年創客薈”天目創新創業大賽中脫穎而出,獲得15萬元創業啟動資金;在進一步的技術沉淀后,又獲得了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3)金獎,被認定為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目前,公司已累計投入300多萬元,服務農戶100余家,改良土地2萬余畝,簽約農業科研試驗田400畝,提供農業無人機、農業創業等培訓10余場,惠及學員150余人。
從海濱城市寧波走出的項路,為何在留學歸國后選擇在臨安山鄉創業?當問及項路時,他表示,不僅是受到母校浙江農林大學(位于臨安)的影響,還被臨安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所吸引,而更重要的,是臨安的創新創業環境深深打動了他。“無論是大學生創業還是留學生創業,臨安區都配套了一攬子非常有競爭力的創新創業政策,還提供各類創業指導、培訓等配套服務,可以解決我們的后顧之憂。此外,這里的創業氛圍很好,能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現在,項路還是臨安區歐美同學會會員,也被評為2023年度“僑亮鄉村”優秀鄉創客。
各人各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像潘青青、項路這樣的留學歸國人員“點亮”鄉村的故事,在臨安區不勝枚舉。他們創新了發展模式,帶動了產業發展,推出了共富崗位,促進了百姓增收,推動了基層治理。
臨安區僑界公益基金會理事、杭州市優秀僑眷婁敏,開發龍門秘境村落景區和“壟上行”民宿,打造鄉愁記憶館、民俗體驗館,還助力在古民居中建起“僑胞之家”。她在高虹鎮3個行政村探索出了一條“市場主營、政府助營、村級合營”的三方共贏的村莊經營新路,被杭州市鄉村振興領導小組授予“鄉村振興集體經濟消薄增收特別貢獻獎”。
板橋鎮歸國留學人員葛雯(留學澳大利亞)回到家鄉創辦云彩農業,打響“云彩”禽業品牌,不僅幫助周邊農戶銷售農副產品,還推動成立臨安區新農人聯合會,獲杭州市鄉村振興“金犁獎”,她讓更多青年相信,農村也有詩和遠方。
太陽鎮歸國留學人員陳小嬌(留學韓國)發起組建太陽“夢想+”創業者聯盟,整合民族村優質農產品,注冊“畬和”品牌,開展農田認領,一年來就實現助農產品銷售約300萬元,帶動農村閑置勞動力就業人數30余人,助力村集體增收30余萬元,她還被浙江工商大學聘為“大學生勞動教育創業導師”。
……
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海歸懷揣夢想回鄉助力,以經營村莊理念建設“村落景區”,以文化積淀打造“詩畫臨安”,以聚星造月思維經營“特色民宿”,以數字賦能現代農業發展。他們演繹著各人各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僑亮鄉村”故事,他們攜鄉親們一起,在鄉村振興中奔向共同富裕。
海歸智囊團“把脈問診”開良方
除了生動的個人案例,臨安還有一支海歸專家志愿服務團隊。2021年,在浙江省僑聯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高層次留學回國人才為國服務志愿團臨安工作站揭牌成立,來自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美術學院、中國計量大學、浙江師范大學、浙江財經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浙江海洋大學、浙江科技大學及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等13所在杭院校的42位青年海歸下沉一線,為臨安鄉村振興出謀獻策。
浙江中醫藥大學在龍崗鎮建立了“之江同心·致公共富基地”,發揮高校海歸人才和資源優勢,為鎮村在產業、文化、信息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撐,為當地居民在醫療、健康、法律等方面提供專業服務。該校蔣立勤教授與龍崗鎮玉山村結對,多次帶領團隊專程走訪鎮村,調研梅大姐高山生態農場,了解村旅游資源開發情況,為村里產業發展出謀劃策。同時,邀請村“兩委”赴外地考察學習集體經濟發展和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發揮專業優勢,以龍崗、昌化為例,就城鄉醫療一體化工作開展調研建言。學校社團食安社在龍崗鎮玉山村組織“食安進鄉村”活動,發放醫療健康宣傳資料,開展村民身體素質調查,為村民測量血壓、講解中醫常識、提出合理的健康管理建議等,還通過膳食寶塔貼紙小游戲與村民互動,宣傳中醫文化和中醫知識,得到村民們的一致點贊。
浙江工商大學在太陽鎮建立了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該校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副院長管婧婧及團隊,以洪村為例,深入研究臨安鄉村運營模式,撰寫的《小鄉村的蝶變:洪村村運營師的資源拼湊魔法》案例,正式收錄至中國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庫。臨安鄉村運營模式的案例在全國MBA培養院校中共享,全國的工商管理碩士生都可以學習臨安鄉村運營的實踐做法。管婧婧團隊長期關注臨安鄉村,與三聯村、楓樹嶺村等村結對,多次來臨安對龍門秘境、楓樹嶺民族村、湍口索面工坊等進行實地調研,致力把大學生勞動教育、專業研究、思政學習融入鄉村振興大舞臺,推進校地合作取得良好成效。
浙江工業大學則在昌化鎮設立了“致公同心研究院”和“浙江工業大學統一戰線昌化鎮共同富裕教授工作坊”。該校教授朱曉青多次帶隊赴昌化鎮開展“法智援鄉”鄉村振興主題調研活動,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專題講座等形式,以人才之力為昌化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添智獻策。每到一處,調研組都與當地電商戶、民宿主、村民深入交流,認真傾聽意見和建議,并開設流動普法課堂,發放宣傳資料,解答法律咨詢問題,通過“理論+案例+實踐”相結合的形式,為鄉村振興帶來“法智課”。
海歸專家的力量在臨安廣袤鄉村的創新創業沃土上結出了累累碩果,他們為鄉村“把脈問診”、開具良方,共提出5方面66條建議。工作站成立以來,也從原來的專家個人結對方式拓展為團體合作、校地合作,為臨安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而持久的動力。
“僑亮鄉村”,讓“一枝獨秀”變成“春色滿園”
海歸助力鄉村振興之火為何在臨安形成燎原之勢?歸國留學人員為何紛紛選擇落地臨安?這背后,與臨安區因地制宜制定實施的“僑亮鄉村”計劃息息相關。
臨安作為杭州西部的一個山區縣(市),有著“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面對區域發展不夠平衡、鄉村青年人才短缺、中西部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的挑戰,臨安區僑聯創新性推出“僑亮鄉村”計劃,從肯定歸國留學人員價值、賦能歸國留學人員成長、發揮歸國留學人員作用三方面著手,通過構建“1135”工作體系讓歸國留學人員在鄉村大受歡迎、大展才華。
計劃以“助力產業發展、助力生態保護、助力文明實踐”三大行動為路徑,引導僑界為鄉村振興引進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鼓勵其積極投資有機農業、鄉村民宿、數字鄉村等產業。此后,計劃又延伸出“僑商僑企、高校專家、僑界社團、臺僑界別、金融機構”五大結對模式,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在臨安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鼎力支持下,“僑亮鄉村”計劃更是插上“雙翼”。補助資金和專項工作經費的設立,讓一個個“僑亮鄉村”示范點、“鄉創客”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選樹的“海歸創業案例”中,有7人當選為臨安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成為臨安鄉村振興“三支隊伍”(鄉村書記、“鄉村頭雁”、鄉村CEO)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此外,計劃還為扶持留學青年回鄉創業爭取到1億元銀行授信,6位海歸聯合成立了1000萬元的“海創共富基金”,用于投資當地農文旅產業,推出6條特色研學線路,更促成“僑助工坊”意向訂單1.7億元等。同時,臨安還在杭州率先成立“愛我中華”僑界志愿者聯盟,構建僑界志愿服務網絡,培育“雙服務”(為僑服務、為社會服務)基地,全力推進為僑服務,使臨安僑界特別是留學歸國人員的身份認同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3年來,“僑亮鄉村”計劃已帶動100余名歸僑僑眷、留學歸國人員和640余名大學生、新鄉賢回鄉創業,吸引僑界助力鄉村振興資金投入超10億元,增加就業崗位1500余個,每年帶動村民增收1000余萬元。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臨安“僑亮鄉村”計劃的首創,不僅打響了杭州市僑界助力共富的“第一槍”,也拉開了浙江省“千僑幫千村”活動的序幕,更以示范效應激發帶動了大學生、新鄉賢回歸鄉村、深耕農村,促進了校地合作、科技力量的下沉,也加快了“萬企興萬村”活動的落地生花,形成了“同心助共富”的良好局面。
當問及為什么會萌生“僑亮鄉村”計劃時,臨安區僑聯主席帥建筑表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不僅是國家層面提出的重要戰略和努力追求的目標,也是包括海內外僑胞和留學人員在內的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景,包括僑聯在內的各級機構組織責無旁貸。而他個人也深受臨安僑胞家國情懷與創新創業精神的觸動,尤其被歸國留學人員眼中的光與青春夢想所激勵,深感有責任為他們提供支持與助力。未來,臨安僑聯將持續深化“僑亮鄉村”計劃,走深走實僑助共富特色路,吸引和助力更多海內外僑胞、留學人員來臨創新創業、追逐夢想、實現夢想。
海歸青年回鄉帶來了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他們豐富了鄉村業態、推進了文化融合、帶動了農民增收;他們讓鄉村變得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家門口也變成了詩和遠方,讓“新農人”成為體面的職業。他們在共富賽道上接力奔跑,演繹著一個個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的創新創業故事。就像來隱文創“鄉創客”任銀所說:“始終覺得中國的農村是民族自信的根,青年回鄉不是為了陷入鄉村的困囿,而是和鄉村一起成長探索,是找到根本、根源和最清醒的自己。”(作者方貴銀系臨安區僑聯秘書長、臨安區歐美同學會秘書長。供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來源:《神州學人》(2024年第9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