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欣 通訊員 倪羽彤 董曉萌)秦韻秦風數百年,秦腔一吼穿云天。位于西安碑林區文藝路的陜西戲曲研究院內,劇團演員們進行著日復一日的練功、排練。近日,浙江大學歷史學院社會實踐團的20余名學生來到這里,上了一堂生活的非遺文化課。
從研究院外圍的亭廊開始,研究院負責人向同學們介紹了秦腔的發展歷史。隨后,同學們跟隨講解老師來到院史館進一步了解陜西戲曲研究院走過的不凡發展歷程。研究院的成立最早可追溯至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作為一個在抗戰時期成立的藝術團體,其領導下的諸多劇作都對革命實踐發揮了獨特的歷史作用?!巴ㄟ^墻上懸掛的一幅幅紀念照片與玻璃柜中的一件件歷史遺留物品,我真切感受到了研究院‘我從延安來’的深厚歷史底蘊。”歷史學強基計劃專業學生、實踐團隊長李南錚說。
了解了秦腔歷史以及戲曲研究的發展歷程之后,同學們又來到研究院三團的練功房,近距離感受和體驗了古韻秦腔的魅力。在這里,老師們輪番上陣展示了生旦凈丑四大行的戲劇片段,引來現場陣陣喝彩。同學們穿上戲服、拿起道具親身體驗“臺上一分鐘”背后的功夫,對高懸壁上的“梅花傲骨,香自苦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次社會實踐團探訪陜西戲曲研究院的寶貴機會,架起了“00后”歷史學子與千年秦腔的連接橋梁。史學青年將攜著歷史的沉淀,承擔起史學使命,根植文化自信,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