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A教育法治作為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的重要環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組成部分,在新時代背景下既承載著對傳統法治理念的繼承與發展使命,更在積極適應和引領時代變革中創新實踐,展現出獨特的時代品格。今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基礎教育“規范管理年”行動的通知》,通過進一步細化、清單化教育法治的各項任務和要求,使之在全國基礎教育領域廣泛而深入開展,這是基礎教育法治的具體落實和有力推動。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新時代基礎教育法治的時代品格與創新實踐,展望未來發展趨勢,不僅有助于深化對基礎教育法治時代價值的理解,更能為持續深化推進教育法治提供有力支撐。
新時代基礎教育法治的時代品格與創新實踐
我國基礎教育法治的深化與拓寬,源自對法律普遍性、穩定性和適應性的深刻洞察與全面踐行。在新時代背景下,基礎教育法治積極拓展和深化了教育公平的維度,漸進式構建了日臻完善的教育法治體系,并對既有體系進行了靈活開放與改革創新的雙重調試。
(一)基于法律普遍性的教育公平
法律普遍性指的是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這是公平正義法治精神的重要體現?;诜善毡樾酝苿咏逃绞谴_保每個個體享有平等接受教育權利的基礎。我國在2018年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簡稱《義務教育法》)進行修正,強調了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支持,明確規定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并保障農村地區、民族地區實施義務教育,保障家庭經濟困難的和殘疾的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益,進一步加強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狀況等的教育督導和社會監督。此外,教育部2017年印發的《關于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旨在推動教育資源的數字化和均衡發展。同時,建立有效的監督和問責機制是確保教育公平實現的關鍵,包括對教育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的監督、對教育資源分配和教育質量的定期評估、對違反教育公平行為的問責等。在2012年10月起施行的《教育督導條例》基礎上,2020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2021年7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印發《教育督導問責辦法》,壓實教育督導問責制度。
(二)基于法律穩定性的法治體系構建
法律穩定性強調法律規范的連續性和可預測性?;诜煞€定性,基礎教育法治需要建立一個穩定的法治體系,持續為新時代基礎教育實踐提供指導。我國已形成以《憲法》為根本,以教育基本法《教育法》、教育單行法《義務教育法》為主體,結合相關的《教師法》《愛國主義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組成的廣義上的基礎教育法律體系,以及以《殘疾人教育條例》《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等諸多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共同構成的較為穩定的基礎教育法治體系。這不僅有助于維護教育秩序,更能為新時代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A教育法治的深化與完善離不開法律穩定性的支撐,一個穩定的基礎教育法治體系能夠確保教育政策和實踐的連貫性,為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一個清晰、可靠的行動框架,減少教育實踐中的不確定性和混亂,確保有序的教育環境。
同時,穩定性并不排斥必要的適時更新。近年來,我國在已有穩定的教育法治體系基礎之上,制定和修訂了多項與基礎教育相關的重要法律。[1] 這些教育法律、法規和規章的立法實踐,旨在維護法律穩定性的基礎上對教育法治體系進行必要的更新與優化,以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和回應教育實踐難題,充分體現了新時代科學立法的精神實質。
(三)基于法律適應性的靈活開放與改革創新
法律適應性是指法律必須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發展和變化。基于法律適應性,基礎教育法治也適時審視并更新現有的法律規范,確保法治與教育實踐始終保持緊密而動態的聯系。首先,基礎教育法治的靈活性體現在對新興教育模式的接納和規范上,當前尤其體現在對教育技術的發展保持敏感和積極響應。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數智教育、混合式學習等新型教育形式應運而生,教育法治體系要展現出對教育變革的敏銳洞察與適應力,對這些技術的合理使用、風險管理和倫理問題進行規范,保護學生的隱私權和數據安全等。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教育部機關及直屬事業單位教育數據管理辦法》,為教育數據的合規利用、隱私保護和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操作指南。2024年度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選題指南將“數字教育立法研究”作為重要方向,以應對新型教育形式帶來的法律挑戰。其次,基礎教育法治的開放性體現在法律制定者和執行者積極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促進本土教育法治的創新和完善。如我國《學前教育法(草案)》體現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基本精神,強調尊重兒童人格和主體地位,堅持兒童優先和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保障兒童享有自主活動和自由游戲的權利及獲得新經驗、新發展的機會[2]??傊诜蛇m應性,基礎教育法治通過靈活應對教育領域的新變化、積極吸收先進理念、合理規范新興技術,能夠更好服務于教育發展需求。
新時代基礎教育法治的展望
(一)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持續深化
從基礎教育“規范管理年”行動展望新時代基礎教育法治,將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持續深化,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將深入貫穿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從理念層面來看,新時代基礎教育法治將更加強調法治理念的內化。包括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權威等核心價值觀的普及,使得教育法治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規范,更成為教育系統內部的一種自覺追求和內在動力。“規范管理年”行動強調進一步增強基礎教育戰線干部隊伍和廣大教師、教研員的政治意識、法律意識、規矩意識,表明基礎教育法治的核心之一是提高教育工作者對法律的尊重和遵守,確保教育行為在法律框架內進行。
從思維方式來看,新時代基礎教育法治對運用法治思維審視和解決教育問題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意味著在處理基礎教育領域的各種矛盾和沖突時,更加注重從法律的角度出發,以法律為準繩,確保決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耙幏豆芾砟辍毙袆又荚谔嵘A教育治理水平,而法治是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通過法律規范明確責任、權力和程序,這種法治思維方式的運用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從而提升教育治理的現代化水平。
從實踐方式來看,新時代基礎教育法治更加注重法治方式的運用。這包括通過科學立法健全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加強教育執法力度、推進教育普法宣傳等多種方式,將法治理念、法治思維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和實踐?!耙幏豆芾砟辍毙袆犹岢龅囊幏掇k學要求明確了規范整治的重點,列出了負面清單,強調建立監督曝光機制、責任落實制度等依法管理、從嚴管理、規范管理的長效機制,壓實學校辦學主體責任,這些實踐措施使得基礎教育法治更加具體、更具操作性,也更容易取得實效。
從影響范圍來看,新時代基礎教育法治不僅關注學校內部的法治建設,還更加注重學校與社會、家庭之間的法治聯動。這要求學校在教育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參與到基礎教育法治中來,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基礎教育法治格局。如2021年頒布《家庭教育促進法》,通過立法引導全社會參與教育治理;2020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規定學校應當成立由學校相關負責人、教師、學生以及家長、法治副校長等校外有關方面代表組成的學生申訴委員會,充分體現了基礎教育治理的多元參與。
(二)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貫穿法治全領域、各環節?!耙幏豆芾砟辍毙袆幽繕酥赶蜻M一步提升人民群眾對基礎教育的滿意度、獲得感,這是新時代基礎教育法治的新方向和新目標。
首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調教育的目的是滿足人的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為基礎教育法治的深入推進提供了明確指引?;A教育法治要確保教育法規的制定和實施能夠真正反映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期待和需求,緊密貼合學生的成長與學習規律。本次“規范管理年”行動中列出的《基礎教育規范管理負面清單》強調,嚴禁以升學率或考試成績對學校進行考核排名、下達升學指標,對教師進行排名、獎懲;保障學生睡眠和“課間十分鐘”休息時間;禁止隨意調整、增減課程,擠占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時;嚴禁布置超過規定總量和時長的作業等,這些措施體現出基礎教育法治對“五育”并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視。
其次,有關教育質量的法治建設進一步凸顯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9月教育部印發《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2021年修訂版)》,都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評價的核心目標,強調要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遵循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和規律性,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現出基礎教育法治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理念升級。
(三)強化教育安全治理
首先,面對當前教育安全領域的新問題、新挑戰,基礎教育法治需要承擔起維護教育秩序與安全的使命,尤其要強化對校園暴力、校園欺凌、校園安全等方面的治理。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通過科學立法制定明確的規章制度,治理校園欺凌這一人民群眾尤為關切的問題。如2016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防范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特別是2020年修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4年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聚焦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進行干預與教育矯治,強調對校園暴力、欺凌及未成年人犯罪等問題的處理,進一步顯示出國家對校園暴力、校園欺凌治理的決心。未來,基礎教育法治將在這一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加堅實的法治保障。
其次,在校園安全治理方面進一步拓展治理范圍并強化治理力度。2018年修正的《義務教育法》對加強學校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學校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應急機制,強調加強管理,這不僅是對過去校園安全治理工作的總結和提升,更是對未來校園安全治理工作方向的指引。未來的校園安全治理將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物理安全領域,而會拓展到更多維度,例如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監管將成為重點?!读x務教育法》也強調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學校要進一步落實教育系統“八五”普法規劃和青少年法治教育,通過組織開展安全教育課程、安全演練和應急疏散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安全知識,通過法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最后,師德師風治理也是教育安全治理的重要方向。一方面是對失德失范教師“不平等對待學生甚至侵害學生合法權益,嚴重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安全風險治理,應強化預防和懲處機制;另一方面是明確并強化學校、教師和相關機構對學生安全管理的責任和義務,預防、減少并制止校園欺凌、暴力等事件的發生。
(四)以法治理性應對挑戰
展望基礎教育法治的未來,必須清醒認識并預期可能遇到的挑戰,才能更好規劃應對策略,以法治理性應對挑戰。具體來說,新時代基礎教育法治仍面臨來自教育立法領域改革、法律實施以及社會觀念等多個層面的挑戰。首先是教育立法領域改革層面的挑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我國正在建立一個現代化教育法治體系,但是目前仍有部分領域缺乏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立法,如數字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數據治理和網絡教育監管等領域。立法質量、立法的滯后性以及不同教育法律、法規間銜接不暢等挑戰也將仍然存在。其次是法律實施層面的挑戰。執法不嚴,對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不夠,可能仍將是一個關鍵問題。同時,法律服務支持的不足也可能使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在面對法律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最后是社會觀念、文化層面的挑戰。如一些地區(特別是偏遠農村)社會公眾的法治意識可能相對薄弱,更傾向于依賴傳統習俗和人情關系解決問題,容易忽視法律的重要性。此外,一些傳統觀念(如體罰的有效性)與現代法治精神可能不協調。
面對這些挑戰,基礎教育法治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緊密結合基礎教育實踐發展和改革需要,優化科學立法,增強教育立法的針對性、適用性、可操作性,完善教育法治體系;確保公正司法,加強執法力度,確保違法行為得到及時有效的懲處;強化守法教育,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層面加強法治教育,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提高公眾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法治意識,強化法律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完善法律服務支持,建立專業的法律服務機構,為學校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及時有效的法律服務和咨詢等。通過這些措施,不斷深化新時代基礎教育法治建設,為構建公平、安全、高效的教育環境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注釋: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務院2024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通知[EB/OL][2024-05-09]. 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366/202405/content_6954202.html.
[2] 虞永平. 以法治保障學前教育可持續發展[J]. 人民教育,2024(11):47.
(余麗絲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四川開放大學教育數字化與終身學習研究中心講師)
《人民教育》2024年第15-16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