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趙學勤)“教育測評的原則應基于需求,以學生為中心。有的學校將傳統的考試轉變為趣味的綜合素養測評,學生們在設計文創產品中,不僅學習美術設計,還要進行項目推銷、文化研究、材料采購和產品制作與推銷。這種跨學科融合的測評方式,強調實踐操作和創造力,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深圳市寶安中學(集團)校長袁衛星在近日舉辦的第七屆世界教育前沿論壇上介紹好的測評案例。
活動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香港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田家炳基金會、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聯合籌辦,主題關注測評與考試,國內外專家學者積極分享思考和實踐經驗。
當前,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科技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傳統的測評和考試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世界教育前沿論壇主席、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表示,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動性和自主性,將學習還給學生,讓他們掌握自己的學習。人工智能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機會,通過提供各種工具,讓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并嘗試突破傳統的測評和考試。
“培養一流的人才,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增強個人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等方面的能力,以適應不斷數字化的社會。”經濟合作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PISA之父”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表示,評估固定學科內容比評估思維能力容易,要將人工智能融入其中。學習和考試不應該被割裂開來,考試應該成為學習體驗的一部分,并提供持續的反饋。
論壇上,嘉賓們表示,依托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先進技術,全球范圍內,教育評價正從傳統的紙筆考試模式,向著智能化、個性化和全球化的方向邁進。
江蘇省常熟中學教師蘇建玉分享了人工智能技術融合課堂教學的實踐。她表示,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輔助作文批改,節省時間,讓教師把更多精力投入課堂互動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上。人工智能測評能夠促進學生個性化和自主學習,提供優質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語言實際應用,提升數字素養和學習獲得感。
“人工智能可以作為助手,但還不能完全擔任主角。那樣可能會帶來較大的風險,就像現在沒有人敢完全依賴它開出的藥方一樣。”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楊志明表示,如何在利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術的同時,確保教育的公平性、誠信性和教師的職業發展,是當前教育界面臨的重要課題。
倫敦大學學院教育與社會學院教授韋恩·霍姆斯建議,要將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從無根據的嘗試轉變為基于充分證據的技術應用。對人工智能工具進行深入研究和評估,建立堅實證據基礎,確保有效性和安全性,使它們對教育產生積極影響。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