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指明了前進方向。高校作為承載教育、科技及人才要素為一體的國家科技創新主體之一,要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更高站位深刻理解科技成果轉化的重大意義,從組織機制、成果轉化機制和要素配置機制等維度發揮科技創新機制的帶動作用,以有組織科研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為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蓄勢儲能。高校應聚焦國家戰略和世界科技前沿,把重大任務作為科教融匯的“發動機”,推動組建科研大團隊,統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跨學科、跨領域協同攻關,持續產出基礎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打造科技創新轉化的“蓄水池”。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只有加強基礎研究,把源頭和底層問題搞清楚,才能更好適應科技發展新趨勢,促進交叉融合創新成果的產生。在科技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牽引下,組織若干學科來重點實施有組織的科研,在明確的任務方向中進行產學研合作,解決實際問題并形成技術創新,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要促進科研創新成果及時轉化運用,“引水灌田”真正把研究成果轉化為先進的生產力,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
高校要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為加快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培育強勁動能??萍汲晒D化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引擎,機制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充分釋放科技成果轉化新動能具有很強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隨著國家的重視與投入,我國高校已經建立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基本體制機制,但在科研評價、人才評價、資源配置與管理方面仍需持續開展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模式創新。要堅持以科技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科研評價導向,全面準確反映成果創新水平、轉化應用績效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著力強化成果高質量供給與轉化應用。要加快建立與有組織科研模式相適應的人才評價考核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成效應用在各評價指標中的權重,將轉化收益獎勵給科技成果完成者,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要建立耐心和包容的創新文化,對科技成果轉化給予長期支持,鼓勵創新和試錯,包容失敗。進一步破除科技成果轉化的國有資產管理障礙和藩籬,要深入推進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加速科技成果賦權改革,鼓勵以開放許可、先試用后付費等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
高校要完善創新要素配置機制,為著力建構創新資源充分涌動的創新生態集聚發展勢能。高校要更好地匯聚創新資源要素,構建起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互通互用的創新生態格局,實現創新主體的密切協作、創新資源的加速聚集、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和創新生態的持續優化。高校應加快形成需求導向型科技創新模式,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及產業科技需求,著力強調“大需求+大平臺+大團隊+多學科”的有組織科研,通過企業“出題”、高?!按痤}”或者政府“選題”、校企聯合“答題”等協同創新模式,在實踐中研究問題并形成技術突破。積極搭建“政產研學金”創新轉化平臺,推進以大學技術轉移轉化和產業界的有效結合,完善轉化平臺概念驗證、中試驗證、熟化孵化等功能,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至“最后一公里”。高校要加強與政府、產業、金融機構等在資源配置上的協作,聯合政府、龍頭企業或者金融機構設立天使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釋放創新人才的帶動作用,在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協同發展中激勵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打造產教融合平臺。
高校要心懷“國之大者”,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有組織科研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和服務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局,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
【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
(原載2024年第23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