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呼舒第五小學副校長唐晶: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各學科課程,做到課程育人;通過活動育人,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環境育人,在校園景觀、公共空間中合理布設中華民族文化符號和形象標識,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潤物細無聲中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代表、廣西民族大學黨委書記卞成林: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治校、人才培養全過程。進一步加強中華民族學學科建設,適時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學科建設,培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專門人才。
持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海南省政協委員、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中學教師盧玲:持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搭建全省統一的中小學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城鄉教育資源互聯互通;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分層分類的教師培訓體系,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課程體系建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加強教育評價體系改革,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發展水平,引導學校和教師注重教育教學內涵發展,提高教育質量。
云南省政協常委、曲靖市政協主席朱黨柱:針對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生源逐漸向城市聚集,教育資源結構性問題突出的情況,建議做好生源動態監測,加強精準測算,重點做好小初高教育資源的統籌整合和貫通利用;充分考慮學齡兒童成長規律、生活自理能力、身心健康需求和云南邊疆實際,科學合理做好鄉村中小學撤并工作,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
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代表、烏魯木齊市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馬麗娟:建議通過改革中考命題方式、試卷結構和考核方式等,更加科學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新疆可將考核科目分為考試科目和考查科目。同時,改變分數權重,考試科目以原始分計入;考查科目以等級呈現,作為錄取參考,做到“兩依據、一參考”。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中衛市婦聯主席劉淑梅:應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勞動實踐教育。建議進一步明確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責任,加強對學校勞動教育貫徹落實情況的督查和典型宣傳報道,整體提升初中、小學勞動教育水平;根據地方、城鄉特色特點因地制宜開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特色課程,統籌學科教師資源,培育一批“一專多能”的勞動教育專兼職教師。
構筑青少年心理健康“防護網”
湖北省民革常委、民革中央委員,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任志洪:聚焦職業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建議建立心理健康危機預警與干預機制;加強校園管理,杜絕校園霸凌;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必修課程,提升學生心理素養;優化心理健康服務資源,加大對心理咨詢師的專業支持和投入;加強家庭教育支持,幫助家長更好地關注和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營造支持性的校園環境,通過豐富活動和就業服務提升學生的歸屬感和成就感。
甘肅省政協委員,隴南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呂紅菊:加強學校心理健康管理能力,建立學生心理問題監測方案和干預機制;針對學生身心成長特點開設心理健康科普知識課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成長困惑、心理困擾;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授課內容,提升學生的心理韌性;建立單親、留守、困境或有心理健康風險兒童數據庫,探索在校教師“一對一”結對關愛模式,強化源頭預防;加強對學校心理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學校心理教師的專業能力水平。
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
貴州省人大代表、黔南州長順縣人民政府教育責任督學黃航梅:做真校企合作,打通職業教育學生技能成長的直升通道;做實定制化培養,搭建人才培養“立交橋”;做好實訓基地建設,夯實人才培養“基本盤”;做優產教融合項目,探索特色融合項目;做足政策支持,其價值追求要從過去的滿足“就業所需”轉向“發展所需”,推動職業教育與地方產業深度融合,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西藏自治區人大代表、林芝市米林市南伊珞巴民族鄉人大副主席達娃:建議西藏高校依據企業實際需求開展訂單式培養,定制培訓方案,讓畢業生專業技能與企業需求精準匹配;與當地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使學生在校就能接觸企業真實工作場景,積累實踐經驗,增強就業競爭力。此外,鼓勵新型能源企業等高新技術企業與院校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建立聯合實驗室和實訓基地,為企業創新提供技術與人才支持。
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通遼市科爾沁區政府副區長楊秀媛:以改革創新為引領,深入推進教育理念、教研手段和思想方式等變革,真正讓線上線下的課程深度融合;以數字資源為基礎,構建統一的數據平臺,打通“數據孤島”,真正讓數據“火”起來;以考核評價為驅動,把數字化應用水平列入學生綜合素質和教師教學水平的評價范疇,培養更多既全面發展又個性鮮明的創新型人才。
湖北省政協常委,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副部長、院長左明章:針對湖北省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踐存在的問題,建議一要完善課程體系,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以及評價方式,確保課程設置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連貫性;二要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并鼓勵學校和教師積極開發優質教學資源,上傳至平臺,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三要加強師資引進與培訓,為人工智能課程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四要關注學生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來源:內蒙古日報、人民網、海南日報、云南日報、寧夏廣電新聞中心、華中師大心理學院微信公眾號、中國婦女報客戶端、貴州日報天眼新聞、奔騰融媒、西藏商報、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微信公眾號,本刊記者徐楊整理)
責任編輯:單笑斐 徐楊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