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應用普及的熱潮之下,如何讓AI從學生眼中的“作業槍手”轉變為“學習伙伴”?天津師范大學在新學期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走進該校管理學院信息系統開發的課堂,記者發現,主講教師王樹義以Deepseek R1模型為核心,搭配Cherry Studio集成環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支持聯網檢索、知識庫整合與代碼實時預覽的AI助手。學生正在借助其編程功能開發創意游戲,把學習計劃轉化為闖關模式,將知識掌握進度與虛擬獎勵機制巧妙結合,實現了“寓學于樂”的目的。
“基礎問題的答疑交給AI助手,我們可以騰出更多精力聚焦復雜案例的深度研究。”王樹義要求學生不僅要提交最終的實驗報告,還需詳細展示與AI多輪對話的完整思考過程。通過隨機抽查演示的方式,讓學生分享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個人思考與學習收獲,精準考查學生對知識的實際理解與吸收程度。“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與時代對抗,而是主動與未來對話。”王樹義說。
在天津師范大學,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AI+教育”新生態正在校園“發酵”。
在率先開設人工智能師范專業的基礎上,學校將創新技術需求和教學實踐場景緊密結合,啟動建設教師教育微專業,首批推出“人工智能+”“教師數字素養”等微專業。同時,學校采用選修與必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在全校師范生中構建完成由人工智能導論通識必修課程、人工智能素養課程和前沿拓展課程共同組成的“1+N+X”課程體系。
不僅如此,校園里新建的集成智能講桌、智慧黑板、智能錄播等科技產品的218間智慧教室實現了課程錄制、板書同步、實物展臺以及觸控書寫一體化等教學功能,助力師生提升硬實力。
“去年底的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前,近3000名校內學生使用智慧教室項目中的普通話訓練系統進行訓練,最終,二級甲等以上比例較上半年提高了6%。”教務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天津師范大學在春季學期開學前率先完成DeepSeek R1智能大模型系統本地部署的同時,?強化培訓增效,提升全員AI應用能力,組織開展了“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改革系列工作坊”,策劃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新形態”為主題的系列公開課,營造出“人人善用AI、處處活用AI”的濃厚氛圍。
外國語學院教師范金良帶領的技術團隊基于學校的部署,成功研發“實驗中心課表查詢智能體”系統,師生通過訪問此智能體,足不出戶,就可實時得到“周四某位老師的課在哪個教室”“同聲傳譯實驗室課程查詢”這類問題的答案。
受益最大的還是學生。學校重點推進本地數據訓練,以“AI+”為核心支點,融合超星智慧教學平臺,將DeepSeek大模型深度嵌入教學平臺中的智能編寫、學情分析、解題助手、學習助手等功能;聯合中國知網研學平臺、DeepSeek大模型,開通研學智得AI系統,聚焦資源匯聚、文獻研讀、智能寫作等功能,助力科研創新,全力開啟“智慧科研”的全新生態。在智慧校園建設方面,DeepSeek通過智能問答、數據分析和自動化工具,顯著提升了管理效率。
“‘AI批改’總能在我提交作業后立即生成詳細反饋,不僅標注程序代碼的錯誤行,還會關聯教材對應知識點;‘AI問答助手’可以隨時答疑解惑,并推薦相關課程視頻,幫助我構建知識體系。”人工智能(師范)專業2021級本科生婁之茵將校園AI系統比作“懂我的學習伙伴”。
“下一步,學校將繼續深化對數智技術特點和應用場景的認識,主動擁抱智能技術變革,持續加強新技術的應用場景構建,以人工智能賦能高質量智慧校園建設,推動學校治理水平躍升新高度。”天津師范大學副校長佟德志表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陳欣然 通訊員 張立新)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