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余楚倩 記者 陽錫葉)一個采集棚、一個軟件,總價不超過4萬元,平均只需要8分鐘,就能成功讓一件文物“活”起來。低成本、高效能,文物不出館就可完成采集,湖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勞奕臻團隊正是這項技術的關鍵提供者。
團隊開發的國產攝影測量軟件突破了基于偏振光源的全息光場采集影棚設計,以及面向復雜材質與形態表面的視覺三維重建方法兩大核心關鍵技術,并成功打造了一套自主可控的可移動文物全流程數字化解決方案。“在可移動文物采集領域,我們的軟件在關鍵指標上,是完全可以替代國外采集軟件的。”勞奕臻說,團隊還將繼續聚焦垂直領域研究,將技術擴展到大場景不可移動文物的三維數字化領域。
目前,勞奕臻正在承擔湖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面向智慧文博的AI賦能智能交互技術研究與應用”,團隊的核心工作之一是研發面向不可移動文物的文化資產數字化與自動化標注技術,目標是通過輸入單張或多張文物圖片,利用多模態大模型的強大能力,結合中國風格不可移動文物的實體特征,實現文物的自動化標注。這一過程不僅能顯著提高標注效率,還能減少對專業技術人員的依賴,從而降低成本。
團隊計劃在未來一年內建立湖南省的文化資產標注數據集。通過這項技術,有望在低人工干預的情況下,完成至少1萬件湖南省不可移動文物數據的自動化標注,標注詞條數量預計將超過5萬條。這一成果將為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