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強調,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凝聚了奮進力量。
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怎樣的?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將國際影響力作為教育強國的六大特質之一,意味著我們要不斷提升中國教育的全球話語權、吸引力和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引領力、塑造力。
如何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教育強國?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深入推動教育對外開放,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不斷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擴大國際學術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為推動全球教育事業發展貢獻更多中國力量”。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更為我們進一步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教育強國明確了前進方向和重點任務。
面對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我們應該如何抓住機遇,積極主動應對挑戰,打造開放互鑒的教育國際合作新格局?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郵電大學校長高新波和中非大學聯盟交流機制中方秘書長、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苑大勇接受本刊記者采訪,圍繞這一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2024年中非大學聯盟交流機制工作年會
準確識變——應對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新挑戰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演進,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對教育國際交流合作造成較大沖擊。
作為長期從事全球教育與文化、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的學者,苑大勇表示,當前全球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呈現復雜性與多元性的特點,面臨地緣政治沖突、資源分配不均等挑戰。一方面,全球范圍內的沖突和不穩定局勢增加了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風險,國際學生流動面臨留學目的國選擇多元化、出國留學人員有所減少等新態勢。另一方面,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教育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數字鴻溝像一道無形的墻,阻礙教育公平的實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把中國教育置于全球發展大背景下,推動教育對外開放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目前,我國已與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已經面向200多個國家,為1000多萬海外用戶提供服務。
“近年來,我國教育國際合作方位更全、領域更寬、層次更多。”苑大勇用三個“更”來概括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現狀。
具體而言,一是中國教育國際交流的形式多樣、層次豐富、品質不斷提升。基礎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呈現多元、深入的特點;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日益緊密,中外合作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職業教育“走出去”逐漸成為趨勢,“魯班工坊”成為重要國際品牌。二是中國在教育領域積極展現大國擔當,連續舉辦多個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會議,搭建全球性高端教育合作與交流平臺,向世界分享中國經驗與理念。三是中國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為推動全球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創新,不斷貢獻中國智慧。
我國對教育對外開放工作謀劃的宏偉藍圖正在變為具體的路線圖。
“高校同樣十分重視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的搭建。”高新波表示,近些年來,重慶郵電大學通過內外互動的方式,一方面,積極引進世界一流資源和創新要素,開展高水平的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主動“走出去”開展境外辦學項目。通過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不斷提升學校的國際影響力,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貢獻力量。
莫道征途險,前路亦壯闊。國際形勢的變化并不能阻礙我們前進的腳步,中國參與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成果已遍地開花。
科學應變——以高水平開放助推教育強國建設
今年1月印發的《綱要》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征程上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也是首個以教育強國為主題的國家行動計劃。
《綱要》將“構建開放互鑒的國際合作體系”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八大體系之一,提出到2027年,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設邁上新臺階。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同時,《綱要》第十部分明確,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綱要》中提到的有關教育對外開放的內容?
作為教育界的全國政協委員,高新波一直很關注新出臺的《綱要》。他說:“《綱要》對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新要求,旨在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使我國在全球教育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建設教育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為全球教育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苑大勇則表示,《綱要》吹響了教育強國建設的號角。“我們要認清,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必然選擇。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有助于增強我國教育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話語權。同時,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科技人才領域的緊密合作,不斷探索國際科研合作的新路徑。”
只有在全球坐標中才能建設教育強國,只有在全球合作中才能建成教育強國。唯有不斷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才能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科學技術創新、提升人才培養效能注入強大動能。
重慶郵電大學來華留學生參加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
主動求變——內外協同構建教育國際合作新格局
教育對外開放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將教育對外開放工作與國內的教育改革工作相協調,是我們始終面對的重要課題。
高新波在現場聽完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盟民進教育界聯組會上的重要講話后,深受鼓舞、倍感振奮,“總書記強調,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教育要進一步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近年來,重慶郵電大學在堅持正確辦學方向的前提下,不斷推進國際化辦學水平。”
“重慶郵電大學與國際知名高校合作,結合自身優勢學科,如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等,打造特色專業。目前,學校已與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以及英國倫敦布魯內爾大學合作,分別推出了電子信息工程、軟件工程和通信工程專業的本科教育項目,正在申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高新波特別介紹了近些年來重慶郵電大學通過國際交流合作提升辦學水平的情況。
2020年,在建校70周年之際,重慶郵電大學啟動“世界一流學科攀登計劃”,聚焦大數據智能化特色優勢學科領域,圍繞“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引育一流的科學家,匯聚一流的創新人才隊伍,產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全面增強學校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重慶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以“世界一流學科攀登計劃”為起點,重慶郵電大學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在軟科發布的2024年“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學校5個學科入選,其中通信工程排名全球第39位;在2024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學校11個學科上榜,其中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分別排名第20、29位,位列重慶市高校首位;在科睿唯安最新發布的ESI排名中,學校工程學、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化學4個學科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學科進入ESI國際排名前1.821‰和1.620‰。
苑大勇多次強調“質量”在提升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水平、建設教育強國過程中的重要性。他認為,高校要抓住國際交流合作的機遇,搭建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平臺,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吸引國際一流專家學者來華工作,開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不斷提升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為例,我們期盼延攬全球優秀人才,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的師資隊伍,進一步提升學校教育質量和國際化水平,吸引全球優秀學生。”
高質量教育是人才成長的基礎。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高校更應該搶抓機遇,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國家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苑大勇看來,參與國際學術活動、支持聯合科研項目、開展國際產學研合作,是高校通過國際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促進學科融合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他說:“這些方式有助于高校師生開闊眼界,了解最新的科研動態,同時與國際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建立深度合作機制,共同開展科研項目,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推動學科創新發展。”
重慶郵電大學早已開展相關探索。高新波說:“一方面,學校不斷加強校內學科交叉融合,整合資源,打造‘人工智能+’學科群,形成智能決策、智能安全、智能芯片、智能通信、智能汽車特色專業,形成協同創新效應。另一方面,學校不斷推動國內外產教協同。目前,已建設有科技部中國-韓國工業物聯網‘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和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等機構,并通過科研創新服務重慶產業國際化發展,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應用,支撐重慶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建設,源源不斷地為重慶市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匯聚人才、培養人才、輸送人才。”
2022年,重慶郵電大學主動打破“圍墻”、拓寬辦學邊界,聯合仙桃數據谷共同打造工業互聯網現代產業學院,學院聚焦工業軟件和智能汽車領域,集結“校、園、企”三方力量,讓企業工匠走上講臺,帶學院師生走進園區,搭建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于一體的人才培養基地與創新創業服務平臺。
此外,重慶郵電大學也在國際交流合作中,努力講好中國教育故事,為全球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由重慶郵電大學主辦的英文期刊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數字通信與網絡》)自2015年創刊以來,便依托學校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優勢和影響力,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國際信息通信學術交流平臺,緊跟國際國內學術科研前沿,嚴格執行學術出版規范,不斷創新和開拓傳播渠道。目前,期刊已被EI、Scopus、SCI等國際知名數據庫收錄,影響因子達到7.5。
高新波說:“國際化的學術期刊可以成為中國教育的亮麗名片,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這本英文期刊大大提升了我們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這些教育實踐充分證明了近年來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已得到顯著提升。苑大勇表示,最近一段時間,《哪吒2》、DeepSeek等中國文化、科技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引起轟動,而我們國家還擁有很多具有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人文交流品牌。講好中國故事要做好充足準備,要梳理好中國教育的寶貴經驗,提煉我國在教育改革與發展進程中積累的優秀經驗,利用重要國際會議和論壇、國際主流媒體平臺和渠道,展示中國教育在促進公平、提高質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顯著成就。
作為中非大學聯盟交流機制中方秘書長,苑大勇還特別介紹了中非大學聯盟的合作情況。非洲是世界上高等教育體系最薄弱的地區之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非高等教育開展深入的交流合作敞開了大門。2022年11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和非洲大學協會簽署了《關于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的諒解備忘錄》,雙方決定設立“中非大學聯盟交流機制”。中國積極主動對接非盟發展目標,遴選出250余所高校,與非洲大學開展聯合研究、人才培養、知識創新、文化理解等具體合作,其中超過70%的中方高校鎖定農業、衛生、資源開發、環境保護、數字教育等與產業發展緊密相關的專業。“在中非大學聯盟交流機制的框架下,一大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地方大學及職業院校與非洲各類大學開展校際交流合作,這與非洲高等教育的發展需求相契合。未來,我們希望把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思想理念與方案,通過各種形式分享到更多非洲國家,為非洲、為全球教育事業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教育強國建設的宏偉畫卷正在徐徐展開,而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答題。盡管全球教育治理面臨重重挑戰,但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步伐堅定不移。(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刊記者 賈文穎 伍依然)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4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